(二)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仅仅学会善于凭借外物还是不够的,周围的环境当然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就要善于学会选择居所和朋友圈子。这就是荀子所谓的“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按照荀子的“性恶”论说法,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后天的礼仪培育才能变得“善”起来。所以,人处在一个讲礼仪的环境中,有一个素养很高的朋友圈子,即使没有有意识地去改变“恶”性,最起码也可以避免“恶”上加“恶”,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周围环境的重要性,荀子用了三个不同层面的事物来具体说明。首先,他举例说,一种叫蒙鸠的鸟,它很认真地用自己的羽毛和毛发在芦苇的花穗上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窝,但是芦苇的花穗很脆弱,风稍微大一点,就会折断。到那时候,这漂亮的鸠窝就会立刻化为乌有。之所以出现这种蛋打鸟死的悲惨局面,荀子认为是“所系者然也”。也就是说,并非是蒙鸠的鸟窝做得不好,而是它不应该把窝建在脆弱的芦苇花穗上。反之,如果找对了居所,不但不会发生诸如蛋打鸟死的悲惨局面,反而会补己之短,利用居所使自己增辉。例如,茎长不过四寸的一根小草,因为生在高山之上,却能俯视七百多尺的深渊。荀子认为这是因为小草“所立者然也”。同样,细软的蓬草如果生长在坚硬的大麻中间,自然也就很挺直;而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里,就会和黑土一样黑。本来让人们都喜欢的香草——兰槐,如果把它的根浸在尿中,就再也不会有人接近它、佩带它了。在荀子看来,这是因为“所渐者然也”。也就是说,并非是兰槐的质地不好,而是被浸泡在尿里使它令人讨厌。可见,不论是“系”、“立”,还是“渐”,都证明了环境对一个人能否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慎其所立”
善于利用外物为我所用,拥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和朋友圈子,固然可以让我们变得优秀,但是要想使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还需要善于“保任”。荀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时刻保持警惕、谨慎的心态,避免言行不慎招致祸害。因为“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任何事情的发生,必定是有原因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荀子借用自然界的现象展开了一系列的取证。他举例说,肉上出现苍蝇的幼虫(蛆),肯定是肉腐烂了;一排整齐铺开的柴草,首先着火的,肯定是最干燥的柴草;水也总是流向低凹的地方;而树木成荫,就自然会成为群鸟栖息之地。这些自然现象,都可以给人启示。在荀子看来,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从中得到教训,明白因果道理。其实,道家的老子对于这个问题早就有所涉及。老子因为比较实际,善于从人事厉害得失上作打算,所以他总是想办法把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运用到人事上来,冀此能够无往而不利。荀子虽然贵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承者,但他处在大总结的时代,以他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对老子权谋之术的汲取也在情理之中,以至出现了“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的殷切之关怀。言下之意,就是说即使你很聪明,善于学会凭借外物为你所用,出身家教、朋友圈子也堪称一流,但是如果言行不注意,乱言乱语,胡作非为就会毁掉曾经得来的一切成就。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应该知道说话的尺度,什么时候该说,说到什么程度,不该说时就闭口不言。这一点下文还有专门的论述。荀子列出这种因果关系,一方面是希望人们一旦明白了因果这个道理,当灾祸或者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既不会怨天,也不会尤人。从而至少可以保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应对局面。另一方面,是想给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敲敲警钟,要谨慎对待自己平常的言行。荀子的这种因果关系,与佛理有相通之处。但是,荀子在那个年代,并没有接触到佛教思想。看来伟大的思想家,对真理的看法往往是相似的。
(四) “结于一”
如果说,上文讲的都是一些宏观的道理,那么在下文荀子给出的就是一些具体的实质性内容,即优秀人物之所以优秀,乃在于他学有所专,即“君子结于一也”。聪明人说明抽象的道理,往往会用最形象的、最简单的事情作类比。在这方面,先秦诸子中的庄子是一位高手,荀子也不逊色。为了说明“结于一”对一个优秀人物的重要性。他举例说,蛟龙之所以会在这水里出现,是因为这水深。而这水本来就是深的吗?不,那是积小水而形成的。积水需要持久,由小变多成为江海,蛟龙自然生焉。同样,圣人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不,需要发大愿力累积善行才能达到。所以,想成为优秀人物,必须要具有“锲而不舍”、“心无旁骛”的精神。如果具有这种精神,连金石也可以雕空。反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面对腐烂的木头,也很难把它砍断。所以,荀子说:“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其实,荀子是不太注重天才论的。他举例说,“骐骥”是日行千里的骏马,但是作为日行百里的驽马也不要泄气,连跑十天不就是千里了吗。大不了,它还可以先跑。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就是所谓的“笨鸟先飞”论。同样,“螾”这种蚯蚓既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够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蚯蚓专于一心的缘故。相反,具有八只脚两只螯的螃蟹,因为心浮气躁,若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栖身。这说明专心致志、努力勤奋是可以补救自己的短处的。取证到此,荀子笔锋一转,进入正题,指出了“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的真理。这“冥冥”、“惛惛”,就是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之后那种看起来形象憔悴、昏暗不明的样子。心专一了,目标清楚了,做事自然就会果断。所以即使遇到三岔路口,也会很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