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为其人以处之”
《劝学》篇说了很多劝导人学习的道理、方法以及具体的内容。最后,如何来检验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所成效呢?荀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懂得了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事,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就算是学有所成了。那么,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事呢?荀子说:“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何谓“楛”?此处是指粗野恶劣而不合礼法的事情。这是说如果有人问一些粗野恶劣之事,我们就不要告诉他;如果有人告诉了我们一些粗野恶劣之事,就不要进一步追问;如果有人向我们谈论一些粗野恶劣之事,也不要去听。此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讲理、或争强好胜的人。这个时候,就不要与他一般见识,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在荀子看来,这是因为此人“道”未至,或是“非其道”。也就是说,对方对问题的看法境界不高,认识有局限。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与之对话下去呢?荀子说:“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怎样才叫“道至”?荀子认为其人必须要“礼恭”、“辞顺”、“色从”。“礼恭”就是其人内心充满恭敬,“辞顺”就是言辞表达和顺,“色从”就是谈话间性情温和,面露谦虚顺从。否则的话,按荀子的话说,就是“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本不该说的,却忙不迭地说了;本该说的却不说;不管对方是否喜欢听,却一个劲地自说自话。这三种情况都是不成熟、没学好、没学通的表现。惟有做到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而是谨慎地顺着说话对象来发言,才是一个优秀人物的表现。
要成为荀子所说的优秀人物是很难的。既要永远处在学习的状态之中,还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更要时刻警惕言行。这就像一个射箭手,虽然前面九十九支箭都射得很准,但最后一支也不能掉以轻心。那日行千里的骏马也是一样,在接近目的地时,也还要咬牙再进一步。总之,荀子在《劝学》篇里,实际是为培养优秀人才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