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篇》
【翻译】
孔子说:“天生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的人,是次等人;遇到困难而学习的人,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愿学习的人,那是最下等的人。”
【解读】
本章是从获取知识的角度讲人分为四类。
人是有层次的,“有教无类”的“类”也包含人的层次,因材施教的“材”,也包含人的层次,“类”即“材”。不能因为有类而不教,教者当无类,即“有教无类”,不能因为是材就教,应该教而有类,教有等差,因类而教,即“因材施教”。人的层次是多方面的,从人格境界角度看,有圣人,君子,小人;从心理范畴角度看,有仁,智,勇;从朋友交往的变化角度看,有共学,共立,共道,共权;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即本章四类人,四川大学黄玉顺先生说:
孔子对人的境界进行过一种划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但第一等“生而知之者”只是虚悬一格而已。孔子自认为不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篇》)就其所谓圣人,他也不曾说过哪一个是生而知之者。《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的圣智也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习染的结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除“生而知之者”外,其余三等人,“(自觉)学而知之”为圣人,“困而学之”为君子,“困而不学”为小人。(引自《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孔子之精神境界论”)
本章四类人,也属“有教无类”之“类”,也属“因材施教”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