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隐士篇解读(一)

2009-06-22 16:3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安德义编写的德行卷隐士篇是解释儒家经典著作,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一部作品。

【题解】

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按两条路线走下去:“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或进或退,或行或止.退隐的方式有许多种,有的隐心,有的隐形,有的心隐形不隐,大隐隐于朝,或大隐隐于市,隐在心境,亦如陶渊明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在自偏."有的形隐心不隐,居江湖之远,忧庙堂之高,这类隐是一种形式,也是旧式知识分子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隐居山林,待价而沽。有的是心形俱隐,这类隐士心灰意冷,心如死灰,过着自耕自织的生活,如本篇的荷蒉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等即是。

有的是全其身而隐,有的是部分避隐,如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辟世”即全身而退,心形俱隐,“辟地”即如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移地而居,移地而仕,或者是形隐而心不隐,“辟色”,为政者粗鄙暴虐,视若罔闻,目不视恶色,或者干脆避而不见。“辟言”,则是两耳塞听,耳不听恶声。归隐的态度有两种,有的隐而不怨,有的则隐而怨气冲天,前者如陶渊明,归隐后,过着清心寡欲,恬淡自然的生活,或酒或诗清闲自在,全然一幅超然脱俗的雅态,后者如李白,时隐时仕,隐则牢骚满腹,怪话连篇,仕则喜气洋洋,踌躇满志,中国退隐后的这两种文人,或语或默。

隐而恬淡,心形俱隐是一种隐,隐而怨尤,形隐心不隐又是一种隐,前者全身而隐,是洁身自好,后者隐而有怨,是恨报国无门,各类隐士,构成中国文化一大景观,对中国的文化史,知识分子的研究,或达或隐当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当你选择“独善其身”的时候,选择何种方式归隐,当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因秉性而宜,亦无高下之分。若采用这种方式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颇有趣味.

【原文】

1、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论语•宪问篇》

【注释】

① 危:直,正直。    ② 孙:通“逊”,随和,恭顺。

【翻译】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便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解读】

孔子一向不主张死打硬拼,“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衽金革,死而不厌者”,均不是孔子赞赏的人格,“危言危行”即“直言直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孔门之直,有四类,正直,勇直,智直,仁直。尽管“仁直”的境界最高,舍身以取义,杀身以成仁,但孔子对具体的人来说,他投入了更大的人性关怀,他主张“智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邦无道时候则装疯卖傻,保护自己,“明哲保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的人,才是孔子最欣赏的人,所以他说:“邦无道,危行言逊”,国家混乱时,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危行”,但说话则不能“直言”“危言”,而应该谦逊谨慎,装糊涂,要象卫国大夫宁武子一样,“邦无道则愚”,达到“其愚而不可及”的状态。有人说,儒家文化是迂腐的文化,你看孔子告诉我们多么巧妙的办法,既保护了自己正直的人品——“危行”,而不随波逐流,也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言逊”,与世俯仰而不失其机智。

【原文】

2、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③。”以其兄之子妻之④。

《论语•公冶长篇》

【注释】

① 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又称南容。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 废:废弃,弃置不用。   ③ 免于刑戮:避免遭受刑罚。   ④ 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子:泛指子女.妻:以之为妻.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免于刑罚”,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解读】

上一则讲的是孔子嫁姑娘,这一则讲的是孔子嫁侄女。上一章嫁得豪爽悲壮,大有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的气度,这一章嫁侄女却又温柔之极。上一章强调“邦无道如矢,”孔子唯恐他的弟子们走偏锋,过于极端,事实上在孔子哲学中,他并不主张史鱼之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他讲究的是斗争的艺术以及策略,他讲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邦无道一走了之。“邦有道,其言足以兴,邦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有道则干,无道则走,强调明哲保身。所以这一章嫁侄女则是另一番景象,邦有道则可以当官,邦无道可以免遭祸患,善于保全自己,不死打硬拼,是智者风范,所以孔子将侄女嫁给了他。前者嫁女,后者嫁侄,亲者疏之,疏者亲之,表现孔子不独亲其亲的仁者风范。

【原文】

3、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②;邦无道则愚③。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治长篇》

【注释】

① 宁武子:姓宁,名俞,“武”是谥号,卫国大夫。② 邦有道则知:国家政治清明他就聪明。知:通“智”。③ 愚:装傻。

【翻译】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有道就才智照人;国家无道就混沌痴愚。他的才智人们可以企及,他的痴愚却无人可比。”

【解读】

孔子思想中,对“殷有三仁”,舍身以取义,杀身以成仁,表示积极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们达到“仁”的境界,同时又赞成“明哲保身”,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因此,对宁武子“邦有道”就贡献聪明才智,邦无道就装聋卖傻,表示极大的赞赏。后世郑板桥说:“由糊涂到聪明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难得糊涂。”大约源出于此,也是对乱世的一种无言的抗争。大智若愚,是智慧的表现。因此宁武子的智慧可及,装糊涂却不是一般人可及。据《左传》记载,“宁武子在鲁文公四年(前623)出使鲁国,宴席上,鲁君命乐工演奏天子用来招待诸侯《湛露》《彤弓》的乐诗,他既不答礼,也不作任何反应。事后,鲁君派人私下询问他,他惊讶地答道:“我还以为乐工在练习呢。这是诸侯朝拜天子,天子用以宴请诸侯而奏的乐诗。”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痴呆”,这种“痴呆”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态度。从消极意义上说,它避免了自身遭到伤害;从积极意义上说,它又是对无道越礼行为的一种抗争,这大概就是孔子赞誉宁武子的用意。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