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观人篇解读(二)

2009-06-22 17: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安德义编写的德行卷观人篇是解释儒家经典著作,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一部作品。

【原文】

6、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①,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②,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③,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⑤,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⑥。”

《孟子•尽心章下》

【注释】

①原人:老实谨慎的人。  ②德之贼:贼害道德的人。③莠:狗尾草,一种田间常见的野草。  ④利口:能言善辩。  ⑤郑声: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  ⑥邪慝:邪恶。

【翻译】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表现出是一个老好人,孔子竟看他为贼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

答道:“这种人,要指摘他,却又举不出什么大错误来;要责骂他,却也无可责骂的,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象忠诚守信,行为好象方正纯洁,大家也都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正确,但是与尧舜之道完全违背,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那种外貌相似内容全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因为怕它把禾苗搞乱了;厌恶不正当的才智,因为怕它把义搞乱了;厌恶夸夸其谈,因为怕它把信实搞乱了;厌恶郑国的乐曲,因为怕它把雅乐搞乱了;厌恶紫色,因为怕它把大红色搞乱了;厌恶好好先生,因为怕它把道德搞乱了。君子使一切事物回到经常正道便行了。经常正道不被歪曲,老百姓就会振兴主持正义;老百姓振兴主持正义,就没有邪恶了。”

【解读】

孟子笔下的“原人”即孔子笔下的“乡愿”。“乡愿”,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不辨曲直,东边说东好,西边说西好,左右逢源,四面乖巧,八面玲珑,似是而非。找他的缺点,却找不着,“非之无举也”;挑他的刺,却又无刺可挑,“刺之无刺也”。圆滑世故,同流合污,“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亦自以为是,假象惑众,不入圣贤之道,所以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真正的仁德却又是另一番情景。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则是,非则非,是非曲直恩怨皎然明白。又如荀子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非毁疵也。”乡愿与仁德相去霄壤。

孟子剖析“乡愿”,讨厌乡愿似是而非,“恶似而非者”,除“乡愿”与“仁德”属“似是而非者”之外,孟子总结孔子似是而非者的人还有五类,如:莠稗与禾苗,巧佞与道义,利口与诚信,郑声与雅乐,紫红与赤朱。

恶莠,恐其乱苗也;

恶佞,恐其乱义也;

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恶郑声,恐其乱乐也;

恶紫,恐其乱朱也。

【原文】

7、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①,急与之期而观其信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③,醉之以酒而观其则④,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⑤。

《庄子•列御寇篇》

【注释】

①卒然:突然。知:智慧。  ②急与之期:仓促与人约定期限。  ③节:节操。  ④则:做事原则。  ⑤不肖之人:没有才能的人。

【翻译】

将君子出使到远方就任可以观察他是否忠诚,安排在身边任职可以观察他是否尊敬,频繁地下达任务可以观察他的能力,突然发问可以观察他的智慧,仓促的与他约定时间可以观察他的信誉,委托他管理财物可以观察他是否有仁爱之心,告之以危难可以观察他的节操,醉之以酒可以观察他做事的原则,男女相处可以观察他是否贪恋美色。用这九种方法去观察人,贤愚和不肖的人则可以一目了然的判断出来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