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②。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③?”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④?”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⑤?”对曰:“然⑥。”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⑦,而谁以易之⑧?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⑨,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⑩?”耰而不辍⑾。子路行以告⑿,夫子怃然曰⒁:“鸟兽不可与同群⒀,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⒃。”
《论语•微子篇》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位隐者。真姓名不详。长沮,站在地的高个子。沮,腐烂植物堆集形成的泥沼。桀溺,浸在水中的大个子。桀,同“杰”。魁梧。 耦(ǒu)而耕:用耦耕的方法来耕地。这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执一耜(读sǐ,犁),同耕一尺宽之地(两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宽度恰为一尺)。耦,两人并肩耕作叫“耦”。 ②津:渡口。 ③舆者:执辔(读pèi,缰绳)于车的人,即拿着缰绳坐在车上的人。也可意译为拿着缰绳驾车的人。 ④是:这个人。近指代词,作主语。“是知津矣”中的“是”同此。“是也”当“(是)这个人”讲,“是”也是代词,但却作谓语,主语省略。 ⑤徒:徒党,门徒。 ⑥然:当“是这样”,“是的”讲。 ⑦滔滔者天下皆是:洪水弥漫,天下到处都是这样。用滔滔大水比喻礼崩乐坏,社会纷乱。滔滔,大水泛滥的样子。 ⑧谁以易之:你们和谁来改变它呢。以,用法同“与”。谁,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易,改变。 ⑨且:况且。连词,表示进层关系。也可译为“再说”。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辟人之士:躲避坏人的人。指孔丘。辟,同“避”。 ⑩岂若:哪里比得上。若,如。动词。辟世之士:躲避整个污浊社会的人,即隐士。这里是长沮、桀溺指像他们一样的人。 ⑾耰(yōu):播下种子后,用土覆盖。辍(chuò):停止。 ⑿以告:“以之告”的省略。以,介词,译为“把”。之,代词,指代遇长沮、桀溺之事。 ⒀怃(wǔ)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⒁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子不愿隐居山林,因此说不与鸟兽同群。与,介词,它的宾语省略。 ⒂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斯,这些。徒,徒众,人群。两个“与”都当“跟……在一起”讲,动词。“与”的宾语“斯人之徒”和“谁”前置。 ⒃与:参与,参加。动词。
【翻译】
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道:“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这个人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礼崩乐坏,)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一样,天下到处流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从(孔丘那样的)做逃避坏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我们这些)做一个逃避整个污浊社会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耙土覆盖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道:“鸟兽,是不能与它们合群的,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也不参与改变它了。”
【解读】
中国隐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从地点角度来看,有的隐居山林,有的隐居市井,更有甚者,隐于朝庭。从隐居方式看,“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避地”、“避色”、“避言”,概而言之,可称为避人。避世是一类,避人又是一类。孔子周游列国,道合则留,不合则去,属避人;长沮、桀溺属于避世。从心与形的关系角度看,形隐心不隐,心隐形不隐,心隐形也隐,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或“大隐隐于朝”即属心形俱隐。本章隐士长沮、桀溺属于隐居山林,心形俱隐而又避世之人。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恬淡自然,轻松闲适,不问朝政,不问世事。
本章可分三层。第一层,长沮嘲孔丘;第二层,桀溺劝仲由;第三层,孔子论路津。
第一层,长沮嘲笑孔丘。长沮、桀溺知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道,游说诸侯,意欲匡扶天下,然天下究竟已然黑暗,何必栖遑忙碌,长沮故意转换概念,将“津”之实义,予以虚化,转而变为指人生之路津,说孔子“是知津矣”,问津不答津,嘲其知津。
第二层:桀溺劝仲由。仲由追随夫子,游历诸侯,志存天下,然而隐士们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乌鸦一般黑,“而谁以易之?”谁能改变呢?桀溺劝仲由弃孔丘避人之行,就我等避世之举。“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表面上看,二位隐士没有回答“子路问津”之事,实际上他们已对子路作了详尽解说,劝其归隐,指了一条大隐之路。道不同,不相为谋,桀溺所说所做与仲由所做所想不同,故不相谋。
第三层:孔子论路津。隐居山林,当与鸟兽同群,我孔丘不能隐居山林,做避世之人。故“鸟兽不可与同群”,我既不能与鸟兽同群而隐居,必当与时俯仰,与世结合。与世结合相谐,若世道安泰清平,我亦不参与变易改革之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反之,天下无道,我当挺身而出。我们暂引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沈居士云:乱世,贤者宜隐而全身,圣人宜出以宏物,故自明我道以救大伦。彼之绝迹隐世,实由世乱;我之蒙尘栖遑,亦以道丧,此即彼与我同患世也。彼实中贤,无道宜隐,不达教者也。我则至德,宜理大伦,不得已者也。自我道不可复与鸟兽同群,宜与人徒,本非言彼也。彼居林野,居然不得不群鸟兽,群鸟兽,避世外,以为高行,初不为鄙也。但我自得耳,以体大居正,宜宏世也。下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言天下人自各有道,我不以我道易彼,亦不使彼道易我,自各处其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