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无论西方的管理学如何复杂,规则如何完整,却无法逃脱孔子对管理学确定的范围,即“政”、“刑”、“德”、“礼”四个字的范畴。“政”、“刑”是他律范畴,“德”、“礼”属自律范畴。“政”是政策、规则、章程;“刑”是刑法、法规、法律。政是对内管理,刑是对外管理。“政”“刑”均属刚性管理,所谓MBA的早期科学管理学,谈的均是刚性管理,“德”是道德、修养,是个人行为规范,“礼”是礼仪、礼制、礼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必备的规范。“德”“礼”是柔性管理,是文化修养。这两类管理各有利弊,政刑管理,被管理者知道遵守规则法律,但不知是非廉耻。“德”“礼”管理,被管理者知道是非廉耻,也知道规范,但失掉刚性的规则后,容易流于随意而行。当然,“德”“礼”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把握了管理学上的四个字,那么理解本章的内容也就十分容易了,如子桑伯子的“居敬而行简”,“居敬”属“德” “礼”,“行简”属“政”“刑”;子张问入官,孔子六路之行,七路之除,尊五美,摒四恶,均属于“德礼”。当然,为政有一个重要而又具体的要求,即“为政”,即“为人”,“为人”不行,“为政”则难矣。
有人问孔子:你如此有学问,为什么不去做官。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我孝敬长辈,关爱兄弟,用于政务,就是做官为政,哪里还需要我直接做官呢?说的就是为人即为政。《大学》说:“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谈的也是为政即为人。为政篇要学好,先须学好做人。
【原文】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道:导,引导。政:法令制度。齐:作动词,使整齐、规范。免:避免。 ②格:规范。
【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统治人民,用刑法规范人民,人民只求不违法就行了,却不知道是非廉耻;用道德教育人民,用礼仪规范人民,人民不仅知道是非廉耻,而且知道行为规范。”
【解读】
《礼记•缁衣篇》记载:“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这段记载可看作读此则的钥匙。这里谈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为政者首先想到的应是“为政以德”,而不是“为政以法”。在德、法关系上,应是“德”先“法”后。因为“法”只是对“不德”之人起惩罚的作用。
“行德”是为政者的主要法宝。一,为政者本身应修德,同时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使社会成员明是非,辨善恶,识忠佞,从而耻恶、耻非、耻佞,进而行善、行是、行忠。二,“德之不行”,施之以法,应当用法去约束他们,“行德”意在使民“知耻”。“礼义廉耻”,管子称之为治国的四大纲领,他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且格”表明“行德”应着眼于民众的道德修养,民众的素质提高,着眼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太平。
另外,不论古今中外,研究管理科学的,其研究范围均逃不出孔子划定的“政”“刑”“德”“礼”的范畴。所有管理学的管理措施,均在该四大范畴之类。“政”,政务,规则;“刑”,刑罚,法律;“德”,仁爱,善心;“礼”,礼仪,外交。内外关系的协调沟通,均在“礼”的范畴之中。“政”“刑”属于刚性管理,“德“礼”属于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比刚性管理层次更高。
【原文】
2、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②。”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以:用。②北辰:即北极星。共:通“拱”,环抱、环绕的意思。所:地方。众星共之:指天上群星围绕北极星旋转、运行(在古代北极星被认为是天的中心)。
【翻译】
孔子说:“执政全凭有德,用仁德去管理国政,(就能得到臣民的拥护),这就譬如北极星一样,只要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自然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解读】
这里讲的是为政者管理政务,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之外,首要依靠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为政以德,首先是为人以德。儒家文化强调,先“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孟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者天下顺之,寡助者天下叛之”,说的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有德乃有人,有人乃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用人们熟知的现象作比。事实上,按现代天体学知识,众星也并不都是“拱(绕)”北极星而运转,这是用比喻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
为政以德的“德”,含义十分宽广,在儒家文化中至少包括“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惠,温、良、俭、让、宽、简……”等40多个积极道德子目。
借喻释理,赋理以形,使说理亲切,是孔子说话艺术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