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6、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①。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②’。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子路篇》
【注释】
①几:近,接近,差不多。 ② 莫予违:没有人敢违抗我(的话)。否定句,代词“予”作宾语,前置。后句的“莫之违”结构同此。
【翻译】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做君主难,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艰难,(就会认真谨慎地去做,)差不多一句话就使国家兴盛了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感到有什么可快乐的,唯一高兴的事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所说的话正确,没有人敢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所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差不多一句话就使国家灭亡吗?”
【解读】
子贡修身欲走捷径,定公治国亦欲走捷径。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言”,孔子理解为一个“字”,于是回答他一个字“其恕乎”,“恕”字。定公问:“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各回答他一句,“兴邦”一句:“为君难,为臣不易”,“丧邦”一句:“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我们宕开一笔,这里实际上是定公向孔子请教最简捷最有效的治国方略,若依道家所说,他可献另一良方,“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孔子自己也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篇》)。“垂拱而天下治”,这个方法倒简捷,但境界很高,很难做到,也不切定公实际。孔子还是从君臣关系角度回答他。
我们先说“兴邦”句:“为君难,为臣不易”一句表面看似乎浅显易懂,实际上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为君难,为臣不易”,可从两个角度解释,一是为君知为君之难,也知为臣之难,是从为君角度讲;二是为臣者知为君之难,为臣者也知为臣之难,是从为臣角度讲。两解“为君难,为臣不易”,意思是君臣互知对方的艰难。若两相知,则为君者宽下,赦小过;为臣者严己,举贤才。两解并存而不悖,于义理于文辞均谐合无隙。为君知为臣难,为臣也知为君难,那么,“君使臣以礼”,则变“为君之难”为“为君之易”;“臣事君以忠”,则化“为臣之难”为“为臣之易”。为君者知其为君之难,则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先之劳之”,克勤克俭,礼贤下士,“举直措诸枉”。为臣者知其为臣不易,当“事君以忠”,尽心竭力,辅佐朝庭,协理众务,任劳任怨,关爱百姓。如此,君臣融洽,君礼臣忠,上下同心,岂有国家不振兴之理;朝庭和睦,万邦朝贺,岂有不兴邦之理。孔子因答定公所问,所以他仅就“为君之难”而言,并未细谈“为臣不易”,亦见圣人言辞缜密。
再看“丧邦”句:“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知“君臣之难易”,亦知谨慎从事,广询善谋,尚有一些明君作风。丧邦者,乃是一个独裁者,一个暴君,一个自以为是的专制主义者,你看他“予无乐乎为君”,并不以作君王为快乐,做君王不快乐是事实,但暴君的潜意识中总是想寻找快乐,你看他,从百难万繁中找到了一种快乐——独裁的快乐,“唯其言而莫予违”,唯我独尊,唯我独是,我的话是圣旨,是天命,是替天行道,“莫予违”,任何人不能违抗。你看他一幅洋洋自得,暴戾天下的昏君作派。孔子仅扣“莫予违”三字展开分析,从善的方面分析,“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果你的言辞是善言,你的谋划是善策,你的治国方略是善谋,不违背你,那么结果当然很好很完美。但事实上不可能,人没有不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贤,也难辞其过。孔子的这一句话,仅仅是一种假设之辞。再从“不善”的角度分析“莫予违”,“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不善而莫之违”,朱熹注: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谗谄面谀之人至”。而贤人君子则远去。屈原在他的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中给我们描绘了许多小人的形象,我们姑引几句,以作诠释:“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小人当道,乖张妄为,贪婪求索,以己度人,兴心嫉妒,朝庭混乱,岂有不丧邦之理,无论古今中外,没有暴君暴政独裁而能恒久不衰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