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左传》襄公三年记载了一个祁黄羊公而荐贤的故事:祁黄羊年迈,向晋平公请求辞职养老,晋平公问祁老,“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非子之仇邪?”解狐不是您的仇人吗?黄羊说:“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南阳县令,而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于是任用了解狐,解狐果然不负众望,政绩斐然,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晋国廷尉一职尚无人担任,“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黄羊说:“祁午可以。”平公说:“午非子之子邪?”祁午不是您的亲儿子吗?黄羊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您问的是谁能担任廷尉,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啊。晋平公于是任用了祁午,“国人称善焉。”祁午亦不负众望。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公生明,明则威;偏生暗,暗则庸”,只要是出于公心,外可以举仇,内可以举亲,若出自私心,外则难能举贤,内则不可举亲,公则真,和则假,立人为公,立心为公,公则保天下,私则失天下。
本篇所收三章,第一章谈“天下为公”;第二章谈“圣人之公”;第三章谈“帝尧之公”。
【原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①、寡②、孤③、独④、废⑤、疾者皆有所养⑥,男有分⑦,女有归⑧;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⑨,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⑩,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注释】
①矜:音guān,即“鳏”,指无妻或丧偶的成年男子。②寡:寡妇,指丧夫的妇女。 ③孤:幼年丧父的人。 ④独:老而无子的人。 ⑤废:指久病不愈的人。 ⑥疾:指生病的人。 ⑦分:职分,职务,工作。 ⑧归:归宿。⑨谋闭:闭,关闭。指事端图谋兴不起来。 ⑩外户:指房子对外的大门。
【翻译】
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全体人民所公有。选举有贤德与有才能的人来管事,讲求诚信,修养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双亲,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更关爱世人,使老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都有健康成长的环境,鳏寡孤独残废病人都能得到赡养。男人都有自己的职务,女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货物财用,就担心它丢弃在地上得不到合理利用,倒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里;智能体力,担心它不能从自身上发挥出来,倒不一定为了个人利益。珍惜物质,热爱劳动,都出自公心,因此为非作歹的念头都自然闭塞而不能兴起,盗窃掠夺的活动都自然不会发生,所以关上外门只是为了挡风寒,无须上栓紧闭。这就叫做大同世界。
【解读】
这是孔子给人类描绘出最早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大道,即圣人之道,广大而不偏私,通达于天下,“大道之行”的重要标志则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举直错诸枉”,贤人治国,能人治世,国人守信,上下和睦,同心协力,“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由此推及关爱天下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由此推及关心天下人的子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社会和谐稳定,各得其所,老者安之,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朋友信之,壮有所用,壮有所为,少者怀之,幼有所长,幼有所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的有名份,女的有归属,老人可以颐养天年,中年人有用武之地,儿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残疾孤寡皆有所供养,欲求社会稳定,必须老、中、幼三者以及鳏寡六类各得其所,各得其用,外无旷夫,内无怨女。
四、货而公用,力而公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物既不能弃之不顾,也不必藏为己有,货物出于公心,大家保管,不必私藏,力气出于公心倾其所有。
五、“谋闭不兴,盗贼不作,外户不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前面四项举贤,亲亲治世为公,是天下为公的内在标志,谋闭是天下为公的外部标志。清·孙希旦《礼记直解》说:“今大道之行如此,则民无不足不赡之患,而有亲逊和睦之风,故图谋闭塞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门户之扉从外合而不关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