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利益篇解读

2009-06-22 17:1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安德义编写的德行卷利益篇是解释儒家经典著作,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一部作品。

【题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的知识分子千百年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多有一些偏颇。这是一个对偶句,“君子”与“小人”相对,“义”与“利”相对,因其对偶,许多人将其理解为对立。单独理解这句话,倒没有什么过错,关键是读孔子著作要将孔子的任何一句话,放在孔子思想的系统中去研究,去理解。

对待财富或地位,孔子一向不排斥,比如他说:“邦有道,贫且贱,耻也。”国家清明安宁,在物质上贫困,在地位上低贱,孔子认为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他甚至调侃似的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认为人口众多后,应使他们富裕起来,富裕后又要教育他们,“庶而后富,富而后教”,孔子的弟子子贡不仅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而且是经商的高手,他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端木赐不受命运的安排,将甲地的货物运送到乙地,使其增值,而且对商业行情屡屡猜中。从孔子一系列的论述来看,孔子并不排斥财富。孔子只是认为君子临财,取之有道,“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他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强调限利以义,以义制利,他绝不排斥利益,更不会将义利对立。结合孔子的财富观,我们不应将“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对立起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君子通晓大义,但并不排斥利益,小人知晓利益,也应接受大义的约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另外,关于义利亦有三重境界,最高境界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低境界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前者为圣人境界,后者为凡夫鄙俗之人的境界,动物属性,儒学叩两端而执中。根据孔子“见得思义”,吕坤提出“不妨人而有益,不损人而利己”的标准,也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所应有的共赢标准。

【原文】

1、子曰:“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

《论语•泰伯篇》

【翻译】

国家有道,自已却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无道,自己却富贵,这同样是耻辱。”

【解读】

本章摘自《论语•泰伯》篇,全文如下: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原文谈善学守道,做到“乱邦不入,危邦不居。”当仕则仕,当隐则隐。或入或居,或隐或仕,全以“善道”为依据。我们摘引部分文字,意在说明孔子的财富观,诸多偏见认为孔子重义轻利,重学轻商,这则文字则明确告诉我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太平,清明祥和,你物质贫穷,地位低下,是一件令人耻辱的事情。反之“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混乱,灾祸连连,你居然发国难财,发乱世财,乱世居高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也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排斥财富.

【原文】

2、子曰:“富而可求也①,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篇》

【注释】

①而:如果。  ②虽执鞭之士:即使拿着鞭子为当官人开路的差役。

【翻译】

孔子说:“富足如果可以追求,即使像拿着鞭子为人赶马车这样的事,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去追求,我还是做我喜欢的事吧!”

【解读】

我们在没有认真研习儒学著作时,误认为孔子及孔门弟子一定是清思寡欲,清灯独守,不食人间烟火;坐而论道,清淡爱国,实在是大误特误。错误最显著的便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人的良知本性,保存天理,灭尽人欲,认为人的一切欲望都是错误的,都在当灭之列,犹其是朱熹读此章时,硬说:“须要仔细看‘富而可求也’一句。上面自是虚意。言‘而可求’,便是富本不可求也”。朱熹公然纂改孔子原意,实在无法遮掩时却又说:“此章最见得圣人言语浑成的气象,何谓“浑成气象”,遮掩不住,瞒天过海,“浑成”者,瞒天也,欺世也。

孔子分明说得十分清楚“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财富可以追求,以道取之,可以不辞小官,孔子不是也担任过“乘田”“委吏”管仓库,任会计一类的小职务吗?更重要的是孔子多次谈到财富问题:“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孔子对财富的取予,要求限之以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还是引清朝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中引《别解》的一段话,该文说得清晰而又具体。

富与贵人皆欲之,圣人但无固求之意,正在论其可与不可,择而不处之也。不义而富且贵,君子恶之,非恶富贵也,恶其取之不以其道也。古之所谓富贵者,禄与位而已。贵以位言,富以禄言,富而可求,以禄言也。执鞭,谓下位也。盖言取君子出处当审度事宜,谷禄之富,于己合义,虽其职位卑下,亦必为之。故夫子之于乘田委吏亦所不鄙。苟不合义,虽其爵位高大,亦必不为。

【原文】

3、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屡空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③,亿则屡中④。”

《论语•先进篇》

【注释】

①庶:庶几,差不多。 ②屡空:经常空匮。指缺衣短食非常贫穿。 ③货殖:囤积货财以谋利。即经商,做买卖。 ④亿:通“臆”。猜测,估计。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道德修养差不多了吧,可是他经常短衣缺食。端木赐不能安受天命,去做生意,可他猜测行情,每每都能猜中。”

【解读】

这一章多有人说“贤颜回而讥子贡”。其实不对,本章所记两人,一个是颜回,“素贫贱行乎贫贱”;一个是子贡“素富贵行乎富贵”,均是“素其位而行”,各自依道而行。孔子在《里仁篇》中又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子贡是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颜回是也。各自依道确定取舍,不存在贤此讥彼。一个安贫乐道,一个热衷经商。再则孔子并不排斥经商,他说:“邦有道,贫且贱,耻;邦无道,富且贵,耻。”在天下太平,国家清明的时候,有道之财,何乐而不取呢?孔子自嘲似的也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不仅没有贬斥子贡,而且大加赞扬:“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赐不受命”,子贡不接受天命的安排,而运筹帷幄,利用智谋去经商,将货物由甲地贩运到乙地,使其增值,对商业行情料事如神,“亿则屡中”。用实际行动打破天命的安排,在“道”的规范下越位而求其富贵,而后“行乎富贵”。

孔子不曾“贤颜回而讥子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