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利益篇解读(3)

2009-06-22 17:1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原文】 7、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①:“信乎,夫子不言②,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③。夫子时然后言④,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

【原文】

7、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①:“信乎,夫子不言②,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③。夫子时然后言④,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⑤,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篇》

【注释】

①公叔文子:名拔,卫国大夫,卫献公之孙,谥号“文”,所以称他为公叔文子。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公叔文子的使臣。  ②夫子:指公叔文子。  ③以:这里作“此”讲。  ④时:时中,恰当。  ⑤义:符合义。名词活用作动词。

【翻译】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有人说他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人说错了。他老人家到该说话时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讲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取财符合义时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取财。”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解读】

公叔文子有三大美行:一、时中之言;二、时中之乐;三、时中之取。

一、“时中之言”。“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说话恰到好处,孔子在《季氏篇》中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而抢着说叫“浮躁”,该说又不说叫“隐忍”,不察言观色而漫天胡说叫“盲瞽”,“睁眼瞎”。公叔文子时中之言,当为圣人之言。

二、“时中之乐”。“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学而时习之”是快乐,“有朋自远方来”是快乐,箪食瓢饮居陋巷,颜回不改其乐,是快乐。“贫而乐”,是快乐,“富而好礼”是快乐,益者三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均是快乐,“乐而不淫”,淫,过分,不淫,即不过分,“乐而不淫”即时中之乐。公叔文子时中之乐,当属圣人之乐。

三、“时中之取”。“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妨人而利己,不损人而有益”,“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取利以义”,“义然后取”乃时中之取,公叔文子时中之取,当属圣人之取。

孔子问“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凡俗之人,“三不”之行,似不可信,孔子疑而问之,似乎“告者”有误——“不及”,公明贾予以纠正,公叔文子有君子之美行,尚不及圣人。时言,时笑,时取,皆圣人之所为。公明贾纠“告者”之过而誉之——而又“过之”,“过犹不及”,孔子最后说:“其然?岂其然乎?”“其然”对“不及”之惑而言,“岂其然乎”对誉而“过之”之惑而言,孔子满心疑惑而不便,也不愿“正言其非也”,君子“乐道人之善”,《论语•稽》有一段文字对“过犹不及”的分析,颇有见地,抄录如下:

不言、不笑、不取,矫激好名者类能强而制之。至时言、乐笑、义取,则时中之圣矣。告者固过,而贾言尤过。孔子论人,誉必有试,故以疑词姑置之,以待后之核其实耳,非存一刻薄之念以待人也。

【原文】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

【注释】

①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饭,吃,名词作动词。  ②肱(gông),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淡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那不合义理的财富和高贵,对我来说,犹如天边浮云。”

【解读】

孔子一生追求快乐,讲究快乐,不主张苦修,如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修道的快乐、悟道的快乐(见6•11章)。贫而乐,粗食淡水,弯起胳膊做枕头,幕天席地,面对苍天,仰依大地,远山隐约,白云飘飘,其乐无穷,真似悟道“真人”。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道”的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达到了“仁者爱山爱水,静动自如”的境界。因此可以久处困约,长处快乐,反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话又说回来,孔子一生能做到“贫而乐”,是否就是“安于贫”而不求富贵呢?答案是否定的,本篇“富而可求”章便是明证。孔子并不是贫而乐而安于贫,而是求“合义”之富贵,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卫灵公》。”又作〈〈周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只是富贵要求合乎道义,不合道义,则如“浮云”。合道义之富贵,何乐而不取也,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快乐就在其中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