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用人必须去了解人,必须去观察人,我们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列御寇》一文中引用孔子的话: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màn软弱),有缓而悍。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cù同猝)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大意是: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知天还要困难;天还有春夏秋冬早晚的一定时期,人却是容貌淳厚心情深沉。所以有外貌谨厚而行为骄溢,有貌似长者而其实不肖,有外貌圆顺而内心刚直的,有看似坚实而内心怠慢,看似舒而内心急躁。所以他趋义急如饥渴,弃义急如避热。所以君子要让他到远处来观察他的忠诚,让他在近旁来观察他的敬慎,给他繁难的事情来观察他的才能,向他突然提出问题来观察他的心智,给他急促的期限来观察他的信用,将钱财委托他来观察他的廉洁,告诉他危险的事来观察他的节操,让他酒醉来观察他的仪态,混杂相处来观察他的色态。九种征验做到,不肖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观人察物,从孔子、庄子、荀子乃至三国魏刘邵的《人物志》以及曾国藩的《冰鉴》,论述颇为翔实,也颇多事实根据,在本讲中只能略举一.二。
【原文】
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①,人焉廋哉②?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以:为。所以:所做的事。所由:所经由的途径,即过去的历史。所安:现在的志趣。 ②廋(sōu):隐藏、藏匿。
【翻译】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现在做什么,还要观察他以前做什么,更要考察他做事的目的和志趣,那么,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呢?”
【解读】
情伪难测。“知人”不是易事。孔子曾多次发过“患不知人也”的感慨。不论是交朋友或是选择经营伙伴,还是选拔人才,均有一个对人考察的问题。孔子识人有三法。“视其所以”,“以”是动词,“为”做什么,干什么。看一看他做什么。“观其所由”,“由”即“经由”,即“途径、方法”,事情的来历。“察其所安”,安于什么,即兴趣何在,理想何在,三句话合起来看,即选择或选拔一个人,要从三方面进行考核考察。A现在干什么,B过去干什么,C怎么去干。抓住了这三个方面,人怎么能用假象掩盖真象呢?孔子用“视”、“观”、“察”三法来解除自己“不知人”之忧,教给诸弟子“识人”的要诀。“视”,广泛地通过各种资料来分析;“观”,历史地综合地分析人才的过去和未来;“察”,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地定性判断。
【原文】
2、孟子曰:“存乎人者①,莫良于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③;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④。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⑤!”
《孟子•离娄篇上》
【注释】
①存:察。 ②眸子:(眸:móu)目瞳子。 ③瞭:明。 ④眊(mào):矇矇目不明的样子。 ⑤廋:藏匿。
【翻译】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因为眼睛不能遮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
【解读】
本章谈听言而观眸的察人方法。观察人的方法很多,从察言角度讲,有两种。
第一种: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言行是否一致,言与行之间的关系,又有许多种,有的是言先行后,有的是行先言后,有的是言而不行,有的是行而不言,有的则是边言边行。总之是由言而观行,言行一致是根本。
第二种:听其言而观其眸子。所谓察言观色,察言,是听其言,“观色”主要点则应是观眼睛,进而察眼珠,朱熹集注说:“眸子,目瞳子也。”“目瞳”即“眼珠”。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观察眼眸。“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既不能掩善,也不能掩恶,“胸中正”,则磊落正气,坦荡襟怀,神清目明,清澈透亮,犹如一泓清水,直视无碍,“眸子瞭焉”,“瞭”清晰晶莹。“胸中不正”,眼睛闪烁,眼珠游离,神光不定,蒙翳昏暗,“眸子眊焉”,“眊”,昏浊暗淡,“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怎么能掩藏自己胸中的善与恶呢?“人焉廋哉!人焉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