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观人篇解读(一)(3)

2009-06-22 16: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原文】 5、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①,疏踰戚②,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

【原文】

5、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①,疏踰戚②,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章下》

【注释】

①踰:通“愈”。越发,更加。  ②戚:亲近。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答道:“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进,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因此,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的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可杀,然后去了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杀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解读】

本章孟子谈“亲贤臣而远小人”的方法。

齐宣公在孟子面前自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也就是说齐宣公是一个对声色犬马,艳女美色十分喜好,且不知避讳的国君。可以设想他身边应该有许多投其所好的奸佞伪善之小人,他感觉身边有小人,但细细思量,逐一考察,似乎觉得个个似小人,又不是小人,不是小人又似小人,许多人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模糊状态之中,于是他向孟子提出了“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的问题,齐宣王的提问表面上有两层含义:A、识不才,B、舍不才。这是从反面提问,若从正面提问,当是“识才而用才”,齐宣王的提问,准确的说,他应该从正面去提问,应该提的是如何“识才而进贤”的话题,只有“识才而进才”,识贤而进贤,才能识不才而舍不才,识不贤而退不肖,因齐宣王见识不高,没有想到才与不肖之间的进退关系,只能提出一个等而下之的问题。

孟子知道他提问的关键症结所在,既没有具体回答齐宣王如何“识不才”的问题,也没有回答如何“舍之”的问题,孟子却从“进贤而退不肖”的角度去讲,“进贤而退不肖”,孟子也不是从本质角度去讲何谓贤何谓不贤,而仅仅是告诉了他一种“进贤退不肖”的方法。

方法分两层:

第一层,进贤。不拘一格选人才,越级进贤,“卑踰尊,疏踰戚”,但是这种越级提拔是“不得已”,没有办法的时候,二是必须慎重,“可不慎与?”如何慎重:左右说贤,大夫说贤,国人说贤,均“未可”,即如孔子说:“众好之,必察焉”,如何“察焉”,考察一下说贤的人本身是否是贤者,如果众口一辞称贤,可能是乡愿似的好好先生,结党营私之徒,考察的标准应该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也就是说这个贤者当是能好之,能恶之,是非皎然明白之人。只有这类贤者,才是真正的贤者,否则,即是“德之贼”似的乡愿之徒,孟子说的“见贤焉,然后用之”,即如此,才是真贤。另外,孟子只是告诉了他选贤的方法,并没有告诉他具体的实质性的识才的内容,对一个好勇,好货,好色的国君来说,你即便是告诉他一些带本质的东西他也无暇去运用,孟子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告诉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这也是孟子因材施教罢了。

第二层,退不肖。退不贤又分两类:一类是不可用,而“舍之”之人,一类是罪大恶极可杀之人,退不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左右说“不可”,大夫说“不可”,国人说“不可”,皆“勿听”,亦如孔子所说“众恶之,必察焉.”为什么“众恶之,必察焉”,如何“察焉”,考察一下说“不可”的人本身是否是贤者,如果是贤者,其言可听,如果说“不可”的人,本身就是坏人,被说“不可”的人,可能是一个是非分明的君子,因耿介正直,秉公直言而说了许多得罪人的公道话,大家诽谤他,说他“不可”,那么则极易冤屈好人,摒退不贤之人也要仔细分辨,“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反其意而用之“乡人之善者恶之,其不善者好之”,“善者恶之”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可”用之人。

第二类,罪大恶极“可杀”之人,左右说“可杀”,大夫说“可杀”,国人说“可杀”,均应“勿听”,详加推论,证据确凿,然后杀之。

(责任编辑:众生百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