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篇》
【翻译】
孔子说:“全乡人都赞扬的人,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全乡人都憎恶的人,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也不能肯定。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赞扬他,全乡的坏人都憎恶他。”
【解读】
孔子一向认为“人才难得”,师生之间关于“才难”的问题讨论颇多,一般包括识才、选才、举才、用才,也就是说,人才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孔门都有详细论述,本章则侧重谈人才的识别和选拔的问题。
因为“才难”,首先是识才。《为政篇》中说到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人才的现在干什么,过去干什么,兴趣是什么。由现实到历史,由历史到现实,反复考察,综合评估,是识才的第一步。这一类人才选拔任用较容易一些,是用人者的主观考察。“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经过亲自考察的人才任用后,尚有一部分是你所不知道的,但百姓不会舍弃他,对于“尔所不知”的怎么识别而又如何加以选用呢?
第二步。用今天的说法,“海选”,“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舜、汤两代君王,任用人才均是海选,“选于众”,皋陶那样的典正法官,海选而得,伊尹那样贤明的卿相,海选而得.但海选有一个问题,都不容易获取真实的人才信息。也就是说仅凭海选不行,还必须有用人者的考察.识才和选才必须双管齐下,既选又识。“乡人皆好之”即“众好之”,“众好之,必察焉”,如何察,除了第一步的“视”“观”“察”三步曲外,还有许多要考察的。语言方面,是否“巧言令色”,是非问题上是否“乡愿”式的好好先生,“人云亦云”,这一类人考察方向应该是“不善者恶之”.“乡人皆恶之”即“众恶之”,“众恶之,必察焉”,如何察?语言方面,“夫子不言,言必有中”,是非分明,“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扬善不隐恶,“能好人,能恶人”,为人方面,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疾恶如仇,“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绝不是媚世乌合之众,这类人,因掩身于众,浊世之人不容易发现他,而且容易招致众人毁恶,这类型号的人需要“乡人之善者好之”,这在人才中属于正直的人,只要推举起来,能影响改变一大片人,使顽劣者转化,“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乡人皆好之”者容易推荐选拔,“乡人皆恶之”者不容易选拔推荐,“皆好之者”可能80%是人才。“皆恶之”者可能20%是人才。孔子两次答“未可”,只是部分否定,不是全部否定,是特称否定,不是全称否定,“皆好之”,“未可也”应该是大部分肯定,少部分否定。“皆恶之”“未可也”则是少部分肯定,大部分否定,这是孔子否定的艺术。话又说回来,“皆好之”的人才易得,可能是一般性的人才。“皆恶之”的人才不易得,或许是能堪任重的大才。话说回来,不论是什么“才”,总之“才难”,因其难,必须“察”.察的方法,历朝历代论述颇多,不赘述。
【原文】
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篇》
【翻译】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解读】
孔子说“才难”,人才难得,又说:“举直错诸枉”,又说:“远佞人”。诸葛亮也说:“亲贤臣远小人”,不论是“举直远佞”,还是“亲贤远小”,都涉及人才难得。佞小难去。人才难得,又涉及识才选才,佞小难去,又涉及识奸去诈,奸佞小人与忠直君子又难分难辨,奸佞之人常以忠诚之貌出现,忠直君子迫于环境又难免有奸诈之举。忠奸难辨,千古难题。孔子在本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亲贤远佞”的方法,“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恶之”通常有两类:
第一类人:遭恶者是奸佞之人,奸诈邪曲,恶贯满盈,臭名昭著,众恶之可也。
第二类人:遭恶者是能人,鹤立鸡群,才高傲世,特立独行,不容众俗,不被世人所识,以大义冒不违。这类人易犯众怒,耿介正直,不善保护自己,极易遭受“众恶之”的局面。
这两类人忠奸相去甚远,但遭受“众恶”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必须深勘细察,辨别忠奸,识忠去奸,识才去恶。
“众好之”亦有两类人:
第一类,众誉者是坏人,乡愿类的好好先生,没有是非原则,遇事左右逢源,逢人歌功颂德,更有甚者,蒙蔽上听,结党营私,善于钻营,串联勾结,邀功请赏,或心怀叵测,另有图谋,这类人极易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
第二类,众誉者是好人,遇事勤勤恳恳,为人忠直宽厚。“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多种美德集于一身,敏于事而慎于言,有口皆碑,众口称誉,但这类人不会钻营,不善曲意迎合。这两类人也是忠奸难辨,善恶难分,孔子告诉我们识别的方法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众恶必察,是仁者之心。不仁者闻人之恶,喜谈乐道。疏薄者闻人之恶,深信不疑。惟仁者知恶名易以污人,而作恶者之好为诬善也,既察为人所恶者何人,又察言者何心,又察致恶者何由,耐心留意,独得其真,果在位也,则信任不疑,果不在位也,则举辟无贰,果为人所中伤也,则扶救必力,呜呼!此道不明久矣(明•吕坤《呻吟语•品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