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利益篇解读(2)

2009-06-22 17:1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原文】 4、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②!”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③?”曰:“富之④。”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原文】

4、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②!”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③?”曰:“富之④。”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篇》

【注释】

①仆:驾车。 ②庶:多,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③何加:添加什么呢。即指人口够了后还该做什么事。  ④富之:使他们富起来。使动用法。

【翻译】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卫国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众多后,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以后,还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解读】

孔子与卫国交往较频繁,数次前往,数次离开。又是一次卫国之行,冉有为孔子驾着马车,师徒二人在一辆车上,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一边走,一边观赏,一边聊天。来到一个人烟稠密,人口众多的地方。孔子率先发出了感叹:“庶矣哉!”人口真多啊!冉有不失时机向孔子求教,“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众多,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富之”,使他们富裕。冉有紧追一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三步曲:“庶之”,“富之”,“教之”,层层深入,条理井然。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先富后教”。《管子•治国篇》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为什么这样说呢?“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法家源出于儒家,儒法治国之道如出一辙。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但两者难以确定先后,当两手同时抓。当今社会,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一切措施,意在“富民”;道德规范建设,意在“教民”。二千多年后,我们的举措仍难离孔子“先富后教”,“边富边教”的理论框架,可见孔子理论其博大精深,其经世致用。

【原文】

5、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②。”

《论语•里仁篇》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义: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  ②利:个人的欲望。

【翻译】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利益。”

【解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大国,一向重农抑商,重农轻商.认为商人重利轻义。我国商业发展缓慢,探其深层次原因,恐怕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理解偏颇不无关系,长期将“义”与“利”绝对对立。“君子喻于义”,并不是不要利,“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得也《里仁篇》。”“以义为利(《大学》)。”“利者,义之和也(《易•乾•文言》)。”君子之取利,要符合“道义”,“小人喻于利”,则是不要义,谋其利而不计其义,“以利为利(《大学》)。”关于“义”“利”的关系,孔子再传弟子荀子在《大略篇》有一段话,言之甚切:“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却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却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意思是即便尧舜这样的圣君也不能“去民之好义”,桀纣那样的暴君更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强调“义利两有”,“利者义之和”义利和谐统一,不偏不倚,合中正之道。做到“居利思义(《左传》),”“见得思义(《季氏篇》),”“以义为利(《大学》)”。我们应完整的把握孔子的义利观,不必将“义”“利”对立。

【原文】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③,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

【注释】

①得之:应改为“去之。”  ②恶(wù)乎成名:怎么能成名。  ③造次:匆忙,仓促。

【翻译】

孔子说:“财富和高贵,是人的本性欲望所要求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而得到,不去享有。贫困和低贱,是人所厌弃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来摆脱,不求摆脱。君子如果离弃了仁德,凭什么成名呢?君子即使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弃仁德。举措不安时必定紧守仁德,颠沛流离时也同样紧守仁德。”

【解读】

这一则表明了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的本性,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说:“亿(臆)则屡中”,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损欲”,“禁欲”,进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尽去其私而全德。”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学而优则仕”;但他却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臌胀。“临财勿苟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同理,“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以“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达人。”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仁”。“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也罢,“施人”也罢,以“仁”“道”为衡量标准,“仁”“道”的标准,具体化为“立人”“达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准,这标准便是“时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