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②。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③曰:“无偏无党④,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⑤,遵王之道,无或作恶⑥,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⑦;甘露时雨,不私一物⑧;万民之主,不阿一人⑨。天地大矣,生而弗子⑩,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⑾。此三皇、五帝之德也⑿。
《吕氏春秋·贵公篇》
【注释】
①上志:上,《尚书》;志,记载。 ②偏:偏私。 ③《鸿范》:《尚书》中的篇名。 ④党:勾结,拉邦结派。⑤无或作好(hào):或,有;无或,没有人;好,私好,喜好私利。 ⑥作恶:无事生非。 ⑦不长一类:使一类生长。 ⑧不私一物:私,单独,独自。 ⑨阿:亲近。⑩弗子:不以……为子。 ⑾由始:由来。 ⑿三皇五帝:
【翻译】
以往圣贤的君主治理天下,先以公正待天下。公正所以天下太平,太平得益于公正。从《尚书》中可以看到,凡是能得到百姓拥护的君王,天下得来必定是因为公正,天下失去必定是因为偏私。凡是君主能够立身于天下,一定是出于公正。所以《尚书·洪范》说:“没有邪恶妄佞,没有拉帮结派,君王之道广远开阔;没有偏私没有邪恶,遵守君王的法制;没有人为私利,遵守君王的规范;没有人为非作歹,遵守君王的正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地润万物,不独使一类生长,甘露时雨泽大地,不独滋润一物;百姓的君主,不独亲近一个人。天地博大啊,生育万物而不把它当作私自的儿女,长成后也不独自享有,万物都被天地润泽,得到它的好处,而不知道它的由来。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功德啊。
【解读】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效法天道,不私一物,不阿一人,百姓淡然而不知其善,连称赞他都无法称赞。孔子又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禹虽然贵为天子,拥有天下,却整日为百姓操劳,一点儿也不为自己。
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这些古圣先王之治天下“必先公”,公而忘私,公而无私,“公则天下平矣”,“平”即和谐,和睦,安宁,太平,“平”即清明盛世,“平得于公”,“公”即“正”,正则平矣,平则得天下矣。“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偏”,偏私,偏心,偏爱。夏桀、商纣乃至后世亡国之君,“其失之必以偏”。得天下乃得之于公,失天下乃失之以私,岂止天下,做人,做事,做经营,谋利益,即或是谋私利,想到一个“公”字,当可免去许多烦劳,公不仅仅是公而无私,公还有“公而有私”的一面,当公而有私的时候,你必须做到公而正,公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