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为政篇解读(3)

2009-06-22 17: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解读】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人,今河南淮阳人,孔门弟子,小孔子48岁,子张出身寒微,性格偏激。平生对从政为官探讨最

【解读】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人,今河南淮阳人,孔门弟子,小孔子48岁,子张出身寒微,性格偏激。平生对从政为官探讨最多,本章选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意即“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孔子仅以7字相授,“安身取誉为难也”,核心是4个字“安身取誉”,安身,找准自己的位置,“知其所止”,使自己立身安稳,“安”是一种境界,《大学》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安”、“静”、“虑”、“得”六字修炼过程中,“安”字处于一种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行为状态,“安身”难,“取誉”更难,“安身”是前提原因,“取誉”是后续结果。孔子仅以此7字相答,子张意犹不足,便又追问一句:“安身取誉如何?”孔子从正面回答六条,从反面回答七条,不论是正面抑或是反面,均能收到“身安誉至而政从”的效果。先看正面的六条。

第一,“有善勿专”,“善”,在这里指,善名,善利,包括一切利禄名闻,均不要独擅专有;要施惠于人,善名勿专、善利勿专,功劳是别人的,过错是自己的。

第二,“教不能勿搢”,净空法师说:“一个君王或一个领导,要用三个字要求自己,‘君’、‘亲’、‘师’。”“君”承担起领导者的责任,尽到管理者的责任,“亲”,指父母,作为领导者,要向父母一样的关心你的下级,从仁爱出发。“师”即发挥你的教育作用,随时教育你的员工。“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把善良有才能的提拔起来,耐心的教育那些才能不足的,那么你的员工就会积极向上(劝)了,“教不能”是老师的作用。“勿搢”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求领导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因材施教,心态要平和。另一个含义则是要求领导用人要用得其所,不能将一个错误的人、才能不够的人用在一个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岗位,不能凭感情办事,要因岗位而用人,不能因人而设岗,否则,不仅是对“不能”者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或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教不能勿搢”,既讲“教育”,又讲“使用”,教之有方,用得其所,才是对人才真正的爱护。

第三,“已过勿发”,可从两方面去理解这句话,一是别人错了不要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如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过去的让他过去,作为领导者,曾经批评指出后就算了,不要老算历史的旧帐。二是自己错了, 立即改正,相同的错误不要出现第二次,即“不贰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第四,“失言勿踦”,“踦”,本义为瘸腿,一个腿长,一个腿短,走路迂曲,为做的错事和说的错话辩解,可称之为“曲为之讳”,“失言”即说错话,也包括做错事,不论是错言或错事,错了就错了,错了就改,改了就好,不必弯弯曲曲的找借口。子夏也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犯了错误就是曲曲折折的找理由掩盖。又如明代思想家吕坤所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应该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不必“认恩推过”,善事美事是自己的,错误则是别人的,为失言失事曲尽一切办法去辩解。辩解是最愚蠢的办法,本身若错了一件事,或错了一句话,若为了掩盖这句话或这件事的错误,你便用十句话去解释,假的永远是假的,错的永远是错的,“青山挡不住,必竟东流去”,结果十句中间又有五句错了,难能自圆其说,你又必须为新出错的话去编造更多的话来解释,如此则错上加错,错错相因,循环往复,恶性演变,不如一改了之,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失言勿踦”,是做人的要求,是做人的品质,是做人的智慧,在错误面前勇于承担责任,这便是“失言勿踦”的要求。

第五,“不善辞勿遂”,孔子一向提倡“明哲保身”,为政者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善辞勿遂”即是一种保护方法,“不善辞”即不好的命令,不好的主张,自己又一时难辨真伪而拿不定主意,不妨拖一拖,等一等。不是子路的“无宿诺”,更不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篇》)”的急性子。表面上看“不善辞勿遂”是在保护自己,从更高的角度讲,也是在保护民众,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孔子的智慧,孔子并不是一个唯命是从的权势利益的维护者,相反他的思想深处则有的是“民为本,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第六,“行事勿留”,当慢则慢,“不善辞勿遂”,当快则快,“行事勿留”:当天的事情,当天一定要完成,不允许拖拖拉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以上六条,构成三组关系,第一组“有善勿专”与“失言勿踦”,“有善勿专”讲推功于人,“失言勿踦”讲揽过于已,善而勿专,分惠于人,“惠则足以使人”;过而能改,代人受过,人能信之。恩惠留给别人,“安身”于己,责任留给自己,“取誉”于人。第二组“教不能勿搢”与“己过勿发”。“教不能”教而使之提高,“己过勿发”,教后不必追究。“教不能”是为政者的责任;“己过勿发”是为政者的宽恕,责任在前,宽恕在后,严在前,宽在后,一宽一严,宽严相生,刚猛相济。“教不能”则“安身”,“己过勿发”则“取誉”。第三组“不善辞勿遂”与“行事勿留”,“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篇下》)。”迟速快慢,相机而行。“不善辞勿遂”“安身”也,“行事勿留”“取誉”也。若能做到上以六条,“则身安誉至政从矣!”身体安稳、声誉鹊起、政令畅达。此乃为政之六诀也。

以上六条从正面谈“为官”,以下七条从反面谈。

第一条,“忿数者,狱之所由生也”,忿数,即频频的发脾气,下属稍有不对便怒目相向,怒发冲冠,为政者当心气平和,“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安重深沉是第一美质,定天下之大难者此人也,办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刚明果断次之,其他浮薄好任,翘能自善,皆不逮者也,即见诸行事而施为无术,反以偾事(坏事),此等只可居谈论之科耳。”若不能做到宁静气和,动辄怒气冲冲,那么诸多狱讼官司则由此而产生了。狱讼蜂起,居官而身不安。

第二条,“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交贤才,广纳善言,从善如流,从谏如流,距者,拒也,如若拒绝善言谏言乃谏诤之言,思虑一定阻塞,受言者当有胸量,心胸不开阔者,难有纳言之雅量,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为上当宽,宽则得众,得众则“誉至”。

第三条,“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慢:傲慢,骄逸。易:轻易,轻视。慢视者,雄步千古,傲视群雄。自以为是,自以为天下第一,不知礼人敬人。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颜渊篇》)。”为人要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修己以敬”,谦虚待人。若慢待天下人,不仅是“礼之所以失也”。恐怕还会招致祸患,“身之所以难安也”。

第四条,“堕怠者,时之所以后也”,堕,懒堕,怠,懈怠,凡事拖拉,疲沓,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感叹的就是这一类堕怠懒人。文学上还有一个既丑又脏的人,即登徒子之妻,宋玉如此描绘他:“其妻蓬头挛耳,齞(yǎn)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蓬头垢面,双耳卷曲,齿露唇外,牙齿错列,双腿呈八字行,弯腰驼背,外有疥疮,内有痔疮,肮脏之极,丑陋之极,懒婆娘一个。登徒子却“悦之”,并“使有五子”。历史上疏懒成性的嵇康要算一位,他自认:“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性复多虱,把搔无已”。是一个典型的懒人。

以上所选人物,颇有些极端,但却可以给我们警醒。为政堕怠,许多为民造福的时机均会失去,为官当“勤政为民”。

第五条,“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铺张浪费,穷奢极欲,侈纵骄横,财富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如若毫无限制的铺排使用,终有一天会枯竭,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财富及资源。为政者,财富占有者,资源开发者,我们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什么?《大学》说:“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否则,财之所以不足也。奢侈误国,奢侈误民,奢侈误子孙,其案例不胜枚举。

第六条,“专者,事之所以不成也。” “专”有两解,一是专善,即“有善勿专”(见前文)。专名专利,天下美事集于一身,专擅独有。二是专断,即“独断专行”。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一言堂,而不是群言堂,闭塞耳目,听不进他人意见。“忿数”、“拒谏”、“慢易”、“堕怠”、“奢侈”诸多毛病集于一身,成大事者必须能和谐众人,有率领团队能力,善于协调各类关系,否则,“事之所以不成也。”

第七条,“历者,狱之所由生也”,“历”,混乱,淆乱,“乱”是“历”的一个重要义项,这个“历者”指的是为政者管理的混乱,无法规、无章程、无程序,率意而为。因混乱无序,被管理者师心自用,以自我为中心而确定是非标准,相互猜测,上下猜疑,以揣摸为能事,久而久之,是非蜂起,矛盾叠出,乃至最后滥刑重典施之于民。这也是由“专者”引发而来的毛病。

以上“忿数者”、“拒谏者”、“慢易者”、“堕怠者”、“奢侈者”、“专者”、“历者”七条除去,那么,则是“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