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隐士篇解读(二)(2)

2009-06-22 16:4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原文】 10、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①,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

【原文】

10、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①,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篇》

【注释】

①接舆:楚国的一位贤人,为逃避现实而装疯,故说他是狂人。“接舆“并非他的真名。因为他接孔子的车,因此称他为接舆。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称凤是一种灵禽,世道清明才出现。接舆用凤比喻孔子,批评社会如此黑暗,孔子却不去隐居,这是道德衰微了。兮,语气词,多用于诗歌韵文的句末或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啊”。③谏:止,挽救。④已而:罢了,算了。已,止。而,语气词。⑤殆:危险。

【翻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凤鸟呀!凤鸟呀!你的德行为什么会这样衰微呢?过去了的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来得及赶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从事政治的人太危险了!”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楚狂却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解读】

楚狂接舆驱车出游,放浪形骸,引吭高歌,从其言行举止上看,似是一位狂傲之徒,从他开口讲话来看,实是一位“邦无道则隐”的智者,形狂实不狂,他们之间的相遇是两个世界的相遇,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对话,但两个声音却清晰可辨。

一个声音说:社会已经黑暗,政治已经腐败,何必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歇息吧!歇息,如我一样隐居山林,隐居闹市,过着安逸闲适的生活,管它春夏与秋冬,管他寒冷与酷暑。过去的已经过去,“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往者不可谏”,历史不能倒退,抓住未来吧,未来的闲适,未来的恬淡,未来的生活,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回来吧,可敬的凤凰,回来吧,可敬的圣人。

一个声音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又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又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一生诚如先生说: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毫无结果。但我不能因为没有结果而不努力,我注重努力的过程,却无暇顾及它的结果。“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我必须唤醒困厄沉睡之人,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他们生为人类,却不能享受尧舜的恩泽,这是我的过错,我的责任。

一个是真隐士,一个是真出仕,出仕者欲与之言,隐士者趋而避之,出仕者不得与之言,隐居者不屑与之言,言有言者之苦衷,避有避者之真趣,两者相遇却不能相合,天命使其然也。

【原文】

11、子路从而后①,遇丈人②,以杖荷蓧③。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④,五谷不分⑤,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⑥,子路拱而立⑦。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⑧,见其二子焉⑨。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⑩,至则行矣⑾。子路曰:“不仕无义⑿。长幼之节不可废也⒀,君臣之义⒁如之何其废之⒂?欲洁其身⒃而乱大伦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篇》

【注释】

① 后:落在后边。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 丈人:老者。  ③ 荷:肩负,挑。蓧(diào);田里除草用的一种竹制的工具。  ④ 四体:指四肢。勤:辛勤,勤劳。  ⑤ 五谷:古代五种主要粮食作物。说法不一。一说指稻、菽(shū,豆子)、麦、黍(黄米)、稷(与黍相似,不粘,即糜子。又说“稷”为高梁)另一说有麻无稻。  ⑥ 植:插。芸:通“耘”。除草。  ⑦拱:拱手。古人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  ⑧ 为黍:做黄米饭。黍,粘小米,产量低,故视为珍品。食之:给他吃,招待他。使动用法。  ⑨ 见:使见。使动用法。  ⑩ 反:同“返”。⑾ 则:连词。表示事物出现在先,发现在后。可译为“原来已经”。⑿ 不仕无义:不走仕途之路是不符合义的。  ⒀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长辈、幼辈之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古人要求长、幼之间要做到“有序”。子路认为他“拱立”丈人,丈人高兴,丈人又“见其二子”,都说明丈人在乎长幼之节。  ⒁ 君臣之义:君臣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应当出去做官,以尽人臣之义,而不应该做隐者。  ⒂ 如之何:固定结构。这里用来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能”。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如之何”已经译为“怎么能”,这里就不再译了。  ⒃ 洁其身:使自身洁静。使动用法。  ⒄ 乱:这里是破坏,废弃的意思。大伦:最大的伦常关系,即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古人认为只有出仕才能体现出君臣之义。  ⒅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道之不行”中的“之”同此。  ⒆ 道:这里指儒家的政治理想、原则。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