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故目者,心之浮也①;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②。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③。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④,可以知其术也⑤。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⑥。观其所爱亲⑦,可以知其人矣。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惽也⑧,喜之而观其不诬也⑨,近诸色而观其不踰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⑩⑾,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⑾。”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注释】
①浮: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②作:动。播:扬。 ③占:视。 ④流:部分。 ⑤术:心术。 ⑥信:诚。 ⑦爱亲:所亲爱之人。 ⑧昏:乱。 ⑨诬:妄。 ⑩约:贫困。营:惑。 ⑾扰:挠。
【翻译】
眼神,是内在思想的外现;言谈,是内在意图的外露,内心思想通过眼神和言谈表现出来。所以说:“以他外在的表现,可以推断出他内心的想法。”也可以说:“听他的言谈,便可以知道他的爱好。听他言论的侧重点,便可以知道他心中的谋划的策略。用时间来考验他,可以知道他的信誉。观察他所喜爱和亲近的人,可以知道他的为人。面临危难看他是否害怕,愤怒的时候看他是否糊涂,高兴时看他是否得意忘形,亲近异性时看他是否有越轨之举,给他美食看他是否有违常礼,给他好处看他是否能谦让,面临丧事看他能否坚持操守,面临困境看他是否不营私舞弊,使他辛勤劳作而看是否不打扰别人。”
【解读】
观察人,应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作于中则播于外”,即“诚于中而形于外”,这是常用的观察方法,所以曾子说:“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则眸子不能掩其恶。”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又说:“不知言,无以知人。”曾子在这里说的是三种观察人的方法,以目观人,以言观人,以行观人。
“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听其言,“察其所安”,知道他的兴趣所在,由兴趣所在可以推知其为人。“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听其言之偏重,可以推知其心中的谋划,由时间来验证他,同时可以考知其信誉,“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从他交往喜好的人中间去观察他,“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于其党也,观过而知仁焉”,“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庄子•列御寇》说:“告之以危而观其节。”“恐惧”是改变“气节”的表现形式,两辞一意。“怒之而观其不昏也”,激怒他而观察他是否失去理智,怒而不昏,当是有大定力之人。“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诬”,虚浮不实,说大话;“喜之”,令他兴奋,兴奋则得意忘形,忘形则随口胡说,在他喜气洋洋的时候观察他说话是否真实准确。“近诸色而观其不踰也”,给他女色,观察他是否跨越礼制,意即“杂之以处而观其色”,“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饮食有节制,节饮食以养生,“饮食之”,给他美味,观其是否暴饮暴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即“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在利益面前是否能谦让,“居哀而观其贞也”,人处于哀痛之时,情感流露真实自然,以此可以观察其贞正之人品。
“居约而观其不营也”,“约”,困难,困境。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约而舞弊,约而营私,可见其“不仁”。“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用烦杂辛勤劳苦的事情,让他去做,观察他是否转嫁于他人,颜回则有“不施劳”的美德。
曾子用观言,察色,观行三大法则去考察一个人,庄子在《列御寇》中引用孔子的话列举九种观察人的方法,曾子则列举了十二种,除二者相同的三条外,大约可得17种常规的察人之法,若能准确的运用这十七种方法,天下不良不肖之人则难逃法眼。
(责任编辑:众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