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三国演义》的真精神处(2)

2009-07-31 14:52
来源:一元一 作者:佚名
罗贯中生处元明之际,身匿草泽,而心存邦国。中国文化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传统,既然不能当身用于世,于是把自己的理想全部融凝于一部小说

罗贯中生处元明之际,身匿草泽,而心存邦国。中国文化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传统,既然不能当身用于世,于是把自己的理想全部融凝于一部小说中。愤悱蕴蓄,志存高远,此所以《三国演义》能深入人心之所在。中国文学作品最戒无病呻吟,以将作者的性情融入作品为贵。作为一传统士人,罗贯中既痛恨元代异族统治者践踏中国文化,又对朱元璋只知笼络利用士人,却不真心尊师重道反感。他将中国文化的政治理想化入此部小说中,希望现实社会能有所觉醒,有所仿效。这真正体现出罗贯中的良苦用心,也正是中国士人的真性情所在。

如《三国演义》塑造最为成功的三个人(三绝):诸葛亮、关云长、曹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公无私的精神,一直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诸葛亮的当生事业最后全归失败,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品格情操却因此而更加崇高。关羽也是如此,当身事业全归失败。但中国人评价人重道德不重功利,重长久不重一时。二人因其品德高洁,对此下中国人的道德观产生了绝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受人影响而得以提升,这对社会的有益影响极深极远,绝非一两件所谓大事业所堪比拟。二人实是成功人物,非失败人物。

反观曹操,表面是一成功人物,实是失败人物。今人多认为曹操为三国一统奠定基础,应值得推崇,但中国古人却不这样看。古人认为曹操虽有功德,但最后却篡汉自立。轼君谋反是对人伦道德、社会秩序的极大破坏,绝不可提倡,故对曹操一千多年来一直以奸臣视之。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人人都能讲道德,遵礼义,守秩序,则此世界已经是太平盛世,人人都会过得幸福美满,根本不需要一两个大人物出来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来拯济,说明此世界已不太平。道德远比功业重要。推崇曹操,容易使人重视个人的功利而忽视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道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可见,《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作者罗贯中有一番真性情,真理想,真抱负。有此人品,才会有此作品。今人不知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胡说什么文学如小姑娘,无论是谁,无论怎样打扮涂抹都可以。妖冶之人怎能打扮涂抹出端庄高雅之神韵?肚内空空如也的作家怎能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出来?作品即人品,切记切记。

(责任编辑:慎思)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