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吉林】鸭绿江(一):白山黑水间的柔情

2009-08-08 11:0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鸭绿江汇集了大山的乳泉,负载着远古的悠梦,它从长白山南麓蹒跚走来,逐渐汇聚成了一条洋洋洒洒的大江,不舍昼夜地向着大海奔去。

长白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山,中国一侧的最高峰是白云峰,海拔二千六百九十一米。朝鲜一侧的最高峰叫将军峰,海拔二千七百四十九米。

大约在一千两百多万年以前,长白山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缓慢抬升的地壳使海水逐渐退却。这时气势磅礴的造山运动又使地壳表面发生了皱褶和隆起,最终形成了长白山山脉。长白山是一座火山,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次喷发,它最近的一次喷发是在三百多年前的一七零二年四月十四日。对于那次火山喷发,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午时,天地忽然晦螟,时或赤黄,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重热。四更后消止,而至朝视之,则遍野雨灰,恰似焚蛤壳者”。

由于火山活动,长白山锥体的顶部在距今一万一千年到一万五千年之间发生了塌陷,随着地下水的不断上涌,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湖泊,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因此,人们都把它叫作“天池”。天池湖面有九点八二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二百零四米,总蓄水量达到二十点四亿立方米。

刘建封是大清帝国安图县的第一任县令。一九零八年,他奉旨对鸭绿江和长白山进行了四个月的勘界考察。考察结束以后,他写了一本名叫《长白山江岗志略》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的传说、风物以及土俗民情。刘建封还给环绕在长白山天池四周的十六座山峰分别起了名字。

虽然,《汉书》和《通典》等史籍都提到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但长白山山脉绵延上千公里,鸭绿江究竟发源于长白山的什么地方呢?编著于三百五十多年前的《满洲实录》,是大清帝国的官方史籍,它有图有文的描绘了鸭绿江,并明确指出“鸭绿江发源于山南”。

长白山东南有一个名叫干巴沟的山谷,在这里,鸭绿江的源头并不引人注目。它时断时续、若隐若现,即使是当它与许多溪流汇合之后,人们仍然很难想象它日后会走出深山大谷并最终形成气候。

这条被厚厚的火山灰和淡黄色岩石覆盖的大峡谷,沟壑纵横、怪石嶙峋。鸭绿江就像一条飘动的绿色丝带,蜿蜒穿行于峡谷之间。大约一千五百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但是,一次猛烈的火山喷发焚毁了山上的林木,并把它切割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在峡谷两侧的崖壁上,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当年森林的痕迹。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长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伙,猎者每拾以为炊,土人因其出于地中,故以神炭呼之。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考证,这些被称作“神炭”的物质,是森林被火山熔岩烘烤和燃烧后所形成的碳化木。它为科学家研究火山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地质灾害,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明。星移斗转、时空置换,但这些已经碳化的树木仍然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人们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长白山的自然景观,在五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长白山的气候、土壤和植物都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变化。

在海拔五百米到一千一百米以下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带,这是长白山生物生长量最高,生态系统最完美和最稳定的植被带。人们常常用“长白林海”来形容它的壮阔景观,长白山的主要动物也都活动在这个植被带里。从海拔一千一百米到一千七百米的这个范围,是暗针叶林带。这个林带里主要生长着红皮云杉、鱼鳞云杉和臭松这三个树种。当海拔上升到一千七百米的高度时,气候变的寒冷起来,这里只有岳桦林在寒风中展示着它风姿绰约的秀美;岳桦属于亚乔木,它是一种亚高山植物。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岳桦大都比较矮曲,有的甚至匍匐于地面生长。在海拔二千一百米以上的地方,长白山基本就见不到一棵树了,只有一些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和苔藓顽强的生长着。植物学家把它叫做高山苔原带。高山苔原带的植物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属于极地物种,而这些物种只有在北纬六十五度以上,接近北极圈的地方才能够看到。现在到山主峰上,垂直距离不到五十公里的范围内就浓缩了从水平距离三千多里的生物景象。

长白山是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野生动物的种类十分丰富。据统计,在长白山已知的一千二百二十五种野生动物中,有五十九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名录。因此,长白山又被动物学家称作“生物遗传的基因库”。长白山的野鸟种类很多,在林间、在溪流,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色彩斑斓的小鸟在尽情的嬉戏。

一种头上长着冠羽、背部和两胁覆盖着一层鳞片状花纹羽毛的野鸟名叫中华秋沙鸭。一八六四年,一个英国探险家在我国首次采集到了一个雄性幼雏的标本,在此之前,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野鸟,关于它的资料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中华秋沙鸭属于雁形目鸭科,它是第三纪冰川期幸存下来的北方物种,也是世界最濒危的涉禽之一。据权威部门统计,全世界现存的中华秋沙鸭还不足一千对儿,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它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锡霍特—爱林山脉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以及中国的东北地区,而长白山则是中华秋沙鸭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一九七八年,朴正吉在一次野外考察的时候,意外地在一个天然树洞里发现了中华秋沙鸭的巢,从此,朴正吉开始了对中华秋沙鸭长时期的观察和研究,填补了中华秋沙鸭生态学的一个空白。

每年三、四月间,冰雪开始融化,鸭绿江水变得湍急起来。这时,中华秋沙鸭也由温暖的南方飞向北方,它们在鸭绿江入海口的湿地里稍作停留,然后,循着鸭绿江流域继续飞往长白山。在回迁的路途中,中华秋沙鸭还要在集安地段的鸭绿江边停留一周左右的时间,它们要在这里补充能量,然后再继续向北飞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