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吉林】鸭绿江(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009-08-08 11:2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鸭绿江汇集了大山的乳泉,负载着远古的悠梦,它从长白山南麓蹒跚走来,逐渐汇聚成了一条洋洋洒洒的大江,不舍昼夜地向着大海奔去。

长白山是大自然的儿子,也是鸭绿江的母亲,更是抚育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摇篮。

距长白山天池东南三十多公里,有一个名叫布尔湖里的地方。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三位仙女从天上来到这里洗浴,其中一位名叫佛库仑的仙女,因为吃了神鸟衔来的一枚红色果实而怀孕,不久便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这个男孩儿就是大清帝国皇室的先祖布库里雍顺。佛库伦告诉布库里雍顺:你是神的儿子,爱新觉罗家族是天下的主人。

据历史学家考证,两千多年以前的肃慎和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都是满族的先世。他们原本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后来这个族群中的一个部落迁徙到了辽宁省东部的山区定居下来。公元一五五九年夏季的一天,辽东一个小山村的上空突然阴云密布,随后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村外的河水紧跟着暴涨起来,正当人们为祸福吉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道彩虹划破了满天的阴霾,而这个时候,部落酋长塔克世的妻子顺利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这个传说显然是后人根据“皇权神授”的封建意识而杜撰出来的,但塔克世的这个儿子,日后确实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满族英雄。他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一五八三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以父亲留下的十三幅铠甲,率领几十个族人开始了统一女真族各部落的战争。三十三年以后,努尔哈赤终于如愿以偿,在辽宁省新宾县建立了后金政权。这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不再满足于在东北的山乡僻壤里打打杀杀了,他要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政治舞台上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他率领他的八旗铁骑把刀锋指向了大明王朝。然而壮志未酬,在向中原挺进的路上,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败在了四十三岁的明朝儒将袁崇焕手下。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称帝,并把国号改为“大清”。公元一六三五年,皇太极在沈阳的这座宫殿里,颁布了废除女真旧称的诏令,把族名定为满洲。从此,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大清帝国建立以后,世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人逐渐向中原迁徙,但无论是住在北京城里的皇亲国戚,还是居住在山乡僻壤的平民百姓,他们都顽强的保持着祖传的那点很特别的东西。即使是今天,在鸭绿江流域仍然能够看到满族人的古风习俗。

蔓枝炕、木摇车、炭火盆、还有玩儿嘎拉哈,这些都是具有标志性的满族风俗。

酸汤子是满族人特有的一种食品。一般到了秋后,许多人家都要把新玉米磨成水面放在缸里发酵,当玉米面儿有点酸味儿的时候,再把它拿出来做酸汤子。

过去满族人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人人都会攥汤子。据说,不会攥汤子的女人甚至连婆家都找不到。攥汤子看起来很简单,借助一种器具,这么一捏一甩,粗细均匀的面条就落到了滚烫的锅里,可要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女真人狩猎以后,常常会把猎物切碎放在陶罐里煮食。由于塞北高寒,他们往往边烧边吃。后来随着铜制品的广泛使用,火锅逐渐取代了陶罐,成为女真人行军出猎的必备炊具。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满族火锅也成了一道民族风味。满族火锅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片、血肠为主料,再配以酸菜和冻豆腐,肉嫩汤肥,腴而不腻。特别是在冬天里,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火锅旁,其乐融融。

太平鼓是满族人为了祈求太平而敲响的。这里说的太平不是有关战乱和灾荒,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祈求。数百年来,太平鼓的曲调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唱词却是随心所欲。老年人爱唱过去的日子,年轻人喜欢唱男女之情,喜欢唱在他们心中的那份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所以,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原因,这咚咚的太平鼓声在鸭绿江边从来也就没有停止过。

大清帝国的统治者在神话了自己族源的同时,也把长白山看成是一条龙脉,是龙脉就不能允许平民百姓去骚扰和践踏。于是在大清帝国建立以后,不仅历代皇帝多次派遣使者或者亲自东巡祭祀长白山,更颁布了封山的禁令。

一纸封山的禁令使世代居住在鸭绿江上游的人们被迫迁到了其它的地方。但是,由于长白山远离政治中心,朝廷的统治力量鞭长莫及,这里实际上成了无人管理的地方。因此,皇帝的“封山令”并不能阻挡那些因为饥饿和灾荒而被迫闯关东的灾民。就连鸭绿江对岸的朝鲜人看到这里地广人稀、土质肥沃,也纷纷地越境开荒种地。刚开始他们早来晚走,春到秋回,后来他们干脆就携妻带子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清末的长白知府张凤台在他所著的《长白汇征录》中写道:“长白山南北区域,虽在奉旨封禁之列,奈何守边之吏、鞭长莫及,其潜移越垦者,防不胜防”。

一八六零年以后,朝鲜北部连年发生灾荒,饥饿的人们不顾清王朝的禁令,又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逐渐聚集成村落。允许关内的一些移民或者流民到东北去开荒,朝鲜移民也到中国东北来定居。

现在中国的朝鲜族人口已经达到一百九十二万,他们大部分居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金泽松是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的一户农民,他家共有三口人,儿子金龙星在县城里读高中。一九八三年,金泽松承包了村里的四亩山地和五亩水田。由于缺少劳动力,他的家庭在当地并不富裕,就连耕地的黄牛也是他以每天二十元钱的价格从邻居家租来的。

传统的水田耕作都是脸朝泥水背朝天,一天下来人们常常会感到腰酸背痛。近两年来,那种劳动强度很大的插秧逐渐被抛秧所代替了,抛秧就是把育秧盘中的秧苗连同营养土一起抛向空中,而球状营养土的重量,可以使秧苗垂直的站立在水田里,这种抛秧的方法不仅秧苗返青快,而且劳动者不再需要弓腰弯背,劳作也由此变得轻松了许多。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