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县振江镇这个背靠青山的小村名叫鸭江村,由于鸭绿江就在小村前流过,因此,全村二十多户人家基本都以打鱼为生。清晨,刘殿忠早早的就出了家门。端午节快要到了,和所有的渔民一样,刘殿忠要赶在端午节之前,尽可能的多打一些鱼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的需求量大,鱼的价格自然也会高一些。刘殿忠划着小船把“丝挂子”下到江里。这是一种靠浮漂和网坠儿悬挂在水中的鱼网。鱼网是用透明丝线编织的,这种鱼网网眼儿很小,主要用来捕捞江里十公分左右的小鱼。
当太阳把江面染成一片金色的时候,刘殿忠的渔网也下完了。刘殿忠说,小的时候他常跟着父亲一起在江上打鱼,那个时候江面上的渔船很多,每次的收获也很多,而如今那种景象已经很难再看到了。对此,刘殿忠多少有些怅惘,他怀念着“船儿满江鱼满舱”的日子。
端午节到了。按照传统的习俗,一大清早刘殿忠便上山去采艾蒿。艾蒿是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特有的那种淡淡香气有驱蚊虫和止痒消炎的作用,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把它当作避邪祛病的灵草。山上的艾蒿很多,一会儿的工夫刘殿忠就采了一筐。在回家的路上,他还顺手在自家的果园里砍下了一些桃树枝。在汉语中,桃树的“桃”和逃跑的“逃”同音,据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把桃树枝和艾蒿插在屋檐下,可以逃避灾难,逢凶化吉。
刘殿忠和妻子把采回的艾蒿和桃枝用红布条捆好后,插在了自家的屋檐下面。刘殿忠说,这些风俗和习惯是祖一辈父一辈传下来的,无非是图个吉利。
端午节过后,鸭绿江就进入禁捕期了。禁捕是中、朝两国为了保护鸭绿江的鱼类资源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每年六月初到七月中旬,正是鸭绿江里鱼苗成长发育的时候,因此,在六月一日到七月十五日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任何人都不能再到江上去捕鱼,否则将会受到渔政部门的处罚。
二零零六年六月九日,就在全世界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盛大开幕式的当天,朝鲜惠山市的体育场内也同样举行着一场足球赛,双方球员你来我往、激战正酣,看台上不时传来阵阵的喝彩声。在朝鲜踢足球是男人们普遍爱好的一项体育运动。据说每一座城市、每一家工厂和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队,而且水平相当的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村落多以同族、同姓为主。许多家庭,更是以四世同堂为荣。但是,这种情况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了改变,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在土地里劳作,他们向往着城市的生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许多韩国企业在中国落了户,这使得占有语言优势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过去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如今已不多见了。
金福渊有三个儿女,现在他们都在外地工作和做生意。家中只剩下老伴儿照顾他的生活。
金福渊的六十大寿很快就要到了,祝寿的准备工作提前几天就开始了。他的儿女们也纷纷从外地赶了回来。
瓜竹栗是朝鲜族喜欢的一种面食,也是祝寿时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这种面食的制作非常复杂,整个过程需要两天才能够完成,首先要把和好的面擀成面饼,然后把面饼放在通风的地方去晾晒,晾干后再放到油锅里去炸,炸好的面饼蓬松酥脆,然后还要在表面抹一层糖稀和撒一些染色的大米花。
现在会做这种食物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虽然这种食品在商店里同样可以买得到,但是金福渊的妻子坚持认为:自己动手做的瓜竹栗材料更纯正,味道也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清晨,金福渊早早的就起来了,在子女的服侍下老人换上了新衣,衣服是朝鲜式的,这是子女们特意在延吉为他订做的。
贺寿的街坊邻居陆续的来到金福渊的家,男人在院子里聊天,女人们则在屋里化妆打扮,小小的院子里洋溢着欢声笑语。
按照当地朝鲜族的习惯,过大寿的老人要在亲人的陪伴下,坐上花车在村镇主要街道周游一圈。虽然花车的价格并不便宜,但一生就这么一次,热闹一下还是值得的。一般的来说,老人祝寿的花销是由儿女们共同负担的。
尊敬老人是朝鲜民族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位老人祝寿的仪式也办得相当的隆重。金福渊的六十大寿是在镇上的一家饭店里办的。接受祝福的除金福渊夫妇以外,家族中的直系长者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也都坐到了受贺者的席位上。从长子夫妇直到孙子依次向老人敬酒,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和养育的恩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江绿水孕育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古古今今、生生死死、千姿百态。鸭绿江水还在流,百姓们还是世世代代的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劳的创造着文明。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