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吉林】鸭绿江(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

2009-08-08 11:2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当中国一侧的人们在水田里劳作的时候,江对面的朝鲜居民也开始了插秧。他们仍然实行集体劳动制度,插秧的活儿基本上是由村里的女人们来完成的。她

当中国一侧的人们在水田里劳作的时候,江对面的朝鲜居民也开始了插秧。他们仍然实行集体劳动制度,插秧的活儿基本上是由村里的女人们来完成的。她们手里插着秧,嘴里说笑着,歌声缥缥缈缈的从江对岸飞了过来。

鸭绿江上游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很早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开始了对木材的采伐和使用。冬季里他们成帮结队的上山伐木,春天河开的时候,他们又把砍倒的大树串成木排,顺江而下运往山外。从事伐木和放木排的人,山里人把他们叫做“木把”。

伐木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工作,为了求得平安,“木把”们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了虚无缥缈地山神。其实,在“木把”的心中,山神并没有什么具体而固定的形象,他只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需求。“木把”们说,大山里的一切都是应该敬畏的,也许一棵大树就是神灵的化身。

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木把”们进山砍伐的第一棵树,一定要让它顺山势倒下,同时他们的嘴里还要不停的喊着“顺山倒”的号子。“木把”们坚持认为这样做可以保佑他们在整个冬季里顺顺当当,平安无事。时至今日,在采伐作业的时候,人们仍然沿袭着这个传统的习惯。

长白山的春天来得晚,每年五、六月间,积雪才会完全融化,这个时候鸭绿江的水面变得开阔起来,放木排的季节也就到了。“木把”们把砍伐下来的圆木运送到江边,然后用树条编成的木环把圆木串在一起。《长白山江冈志略》中有这样的描述:木把们“将木用树皮绳从头贯穿,练如舟形,不至散乱,即名为排,排上有结树皮舍者,饮食宿卧皆在其中。如船舱同。”

通常一张木排由四十多立方米的圆木串成,大的木排甚至可以达到六十多立方米。

放排的时候,每张木排有两到三个人,掌舵的人叫“大卯子”,他是木排上的首领,其他的人叫作“雏把”。早年,鸭绿江并不像现在这样平缓,急流险滩随处可见,弄不好散了排,排夫就会葬身江底。因此,“大卯子”除了要熟悉江上放排的各种行规和习俗以外,还要对鸭绿江的水势、天气和礁石的分布,都有足够的了解。

早年放木排,可以从长白县直达七百公里以外的商埠丹东。由于水路遥远,放排人只能吃在排上,住在排上,甚至连女人和孩子也都带在身边。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们都得星夜兼程。

在江上放排,常常险象环生,处处充满危险。因此,许多排夫都曾经发誓,干完今年,来年决不再干了。可是当他们把木排放到目的地以后,往往又经不住物欲的诱惑,他们攥着大把大把的钞票去逛窑子,进赌局,直到把钱全部花光,不得不又周而复始地开始了苦难的轮回。

横山林场是鸭绿江上游中国的第一座国营林场,它经营的森林面积达到两万三千五百多公顷,木材总蓄积量近三百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来,横山林场一直是吉林省的木材主要产区之一,每年木材的采伐量都在九万立方米以上。由于水路运输可以比陆路运输节省大量的费用,所以横山林场采伐的木材,有百分之八十都要通过鸭绿江运送出去。

金福渊是横山林场的退休工人。他风里来、雨里去,在鸭绿江上放了近三十年的木排。对于这项既惊险又刺激的工作,金福渊始终充满着感情。

鸭绿江是一条界河,中国一侧放木排,朝鲜一侧也放木排。同在一条江上,两国的排工自然会经常相遇,由于长期的交往或者是某种血缘的关系,双方的排工都能够使用对方语言讲一些日常用语,他们无论是否认识,只要碰面就会交谈。对于排工来说,这种交流即是出于礼貌,又是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

排工们的收入是以到达终点的木排次数,和运送木材的数量来计算的,要想多挣钱,就得不停的运转。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终点的到达也就是起点的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自从鸭绿江上出现放排,到底有多少木材从长白山漂流下来,没有人做过统计,人们只知道春、夏两季鸭绿江水是伴着木材流动的。

一九九六年以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横山林场的木材采伐量也被大幅度削减。现在,林场的主要工作是保护森林和进行有限制的采伐。由于木材采伐量的减少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从一九九七年开始,中国一侧已经完全停止了在鸭绿江上的流伐作业。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修建的流筏出口早已经废弃,但是金福渊老人还是常常会来到这里看看。

中国一侧的放木排已经完全停止了,朝鲜排工仍然在鸭绿江上放排。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放木排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经历。而在年轻人的眼里,放木排则是鸭绿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