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边中国一侧有成片成片的柞树林。很早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就开始放养柞蚕。柞蚕丝是织绸的上等原料,蚕蛹则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美味食品。过去,蚕茧都是由镇里的供销社统一收购。十几年前,个体经营者也加入到了收购蚕茧的行列。每到秋季,人们肩背车拉的把蚕茧送到收购站,个体经营者则走街串户,上门收购。
李庆堂做蚕茧生意已经有十年了,在这一带他算是起步比较早的。李庆堂说,做蚕茧生意虽然辛苦,但收入也很可观。仅这一项他每年就可以赚到四、五万元钱,加上山上的果树和田里的粮食,他家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同时李庆堂也强调,在庙岭村他只能算是个中等收入的人家。
在农村,集市是进行私人买卖交易的最重要场所。农民们把它叫作“赶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集市是农村经济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因此就有了“要想了解现在的农村是什么样,你就到集市上去看看”的说法。集市并不是每天都有,各地开集的时间也不相同,有的逢五有的逢十,但基本上每月都会有三次以上的集市供农民进行自由交易。农民把自家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出售,也有商贩把一些日用品拿到这里销售。集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价格要比商店里低,而且买卖双方可以讨价还价,结果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辽宁省宽甸县振江镇的西江村是由几个自然屯组成,他稀稀拉拉的散落在鸭绿江一条江汊里。由于住的分散,孩子们上学往往要翻山越岭,最远的要走七、八公里的山路。二十年前,县教委为学校买了一条船,专门用来接送孩子们上学和放学。
今年六十四岁的林德发原来是西江村的渔民。自从他当上了接送孩子上学的这个船长以后,风里来雨里去,从来没有耽误过孩子们上学的时辰。
虽然镇政府每月发给他一些补贴,但与他过去捕鱼和养殖比起来,收入还是少了很多。
下船的地方距离学校还有一段路程,望着孩子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林德发的心里涌起了一阵阵的酸楚。由于年龄的原因,明年他就要退休了,到那个时候他就要离开这条船,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
学校的生活,每天都是从升国旗开始的。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孩子们的表情都很肃穆。在国歌声中,他们从小就知道了国旗、国歌和国家。
近几年,由于生源减少,很多农村的小学都实行了并校。西江中心小学成为附近几个村子惟一的学校。全校共有学生九十六名,他们分成五个年级,当学生读完指定的课程以后就要到镇上去读完全小学。
寒来暑往,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这期间林德发究竟接送过多少孩子,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村里的人都知道,他接送过的孩子如今有的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山沟,有的毕业以后又回到了村里学校当了老师。
林德发介绍说:我接学生的时候头发还是黑的,现在已经是白发啦,我就是对这个船、对江、对孩子有深厚的感情,有时候做梦都梦到他们,一旦离开这个船不送学生了,我觉得少了不少的东西,在我生活上也是一个缺欠。
学校放寒假了,冰封的江面就成了孩子们欢乐的舞台。滑冰车、打陀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冰车原来是冬季里的运输工具,生活在鸭绿江边的人家,几乎都有这种木质的冰车。在冰面上,孩子们互相展示着滑行的技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孩子们管这种冰上陀螺叫冰猴。随着清脆响亮的抽打声,陀螺在冰面上飞快的旋转着。就是这个小小的玩意,转出了孩子们童年的欢乐。
十二月底,江面已经封冻了。长期生活在鸭绿江边的人都能够根据江面上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结冰的厚度。当冰的厚度达到十五公分左右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在冰面上自由行走了。
虽然江上的冰面在逐渐加厚,但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天气并不显得太冷。眼下正是捕捞银鱼的季节。早饭后,宽甸县振江镇鸭江村的渔民刘殿忠和儿子推着独轮车到江上去凿冰下网。
丈夫和儿子去了江上,妻子在家里开始拾掇家务、准备午饭。生活在鸭绿江边的人家,至今仍然恪守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也就是说男人负责打鱼、耕田这些户外的劳动,家务事则全部由女人来承担。
在东北农村,做饭锅灶的烟道是和睡觉的炕连在一起的,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取暖方式,当饭菜做完了炕自然也就烧热了,既省了柴火又省了力气。
鸭绿江边的人过惯了粗茶淡饭的生活,但餐桌上并不缺少鱼。鱼的做法很简单,通常是油煎或者是酱闷,但味道却很可口。
天到正午,刘殿忠和儿子从江面回到了家里,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摆在了炕桌上。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鱼是江里捕捞的,一切都靠自给自足。
两天过后,下到江里的网该起上来了。刘殿忠说他在江上下网的时候,心里总会充满春天播种时的那种希望,而起网的时候,他也会感受到秋天收获时的快乐。随着大大小小的银鱼被拉出水面,一条怪鱼也误打误撞的挂在了网眼儿里。这是一种嘴上长着一个大吸盘,腮边有七个孔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