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吴国的这种独特属性,它在春秋诸侯中一直是一个另类,国民是被称作蛮夷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却是正宗的姬姓周室宗亲。蛮夷和宗室两个身份左右撕扯和纠缠着历代吴王,这种自卑与骄傲交织的深层心理,使得吴国和其他诸侯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之中。
在吴国建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它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国。今天,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龙头地区,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华夏文明圈里,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是鲁和晋,综合国力最强的是晋和楚。吴,充其量是个二流国家。
这是2008年无锡市歌舞剧院的一场歌舞剧演出,在遥远的春秋,歌舞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当吴国的王位传到寿梦时,在出访鲁国时观赏的乐舞,让他发出了由衷的慨叹。
从寿梦开始,吴国全面向中原先进国家学习。我们无从考证,寿梦时期的这一转型,是不是和那次歌舞演出有关,但可以确定的是,吴国的统治者们从那时起,强烈发出了跻身诸侯、同享尊荣的诉求。
据统计,2000年,长三角地区外来人口就已经占据了总人口的1/5,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吴国同样吸纳了来自各国的军事政治人才,能吸引这些人投吴的主要原因,是吴国的君王为他们提供了特别的恩宠信任,和施展自身才华的巨大空间。
伍子胥,带着满腔愤恨从祖国楚投奔吴,成为辅佐两代吴王的重臣,为吴国勾画了霸业的蓝图。
来自齐国的孙武,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军事理论专著的作者,在伍子胥的引荐下,随后投入吴王麾下。
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加盟,为吴国的霸业插上了猛虎的双翼。
这是现存于世的吴王剑。吴越之地,当时以兵器铸造闻名,吴钩越剑成为精良兵器的代名词,而大量史书同样记载了吴国男儿当时的骁勇尚武,可以想象,这群名帅麾下、利刃随身的勇士,在冷兵器时代是一股多么可怕的攻击力量。
东汉历史典籍《越绝书》记载,伍子胥来到吴不久,就为吴王阖闾主持修建了一座都城,在吴灭亡后1000多年的唐代,学者陆广微经考察,撰写了《吴地记》,认为这座阖闾城分为一座大城和两座小城,大城在苏州,小城在无锡闾江旁。
然而,不少当代学者,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
近年来,在苏州城内进行的考古发现表明,地层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出土文物,也只是来自于汉代,考古发掘的结果,印证了专家们的质疑。
如果阖闾大城不是在苏州城,那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对此,苏州的考古工作者们提供了一种说法。从2000年开始,在苏州郊外木渎镇,考古工作者们开始了对木渎春秋古城的挖掘工作,这次发掘在地层下发现了不少春秋时期的器物。同时,他们发现城池的形状也与古籍中描述的阖闾城基本相近,根据这些证据,他们认为,古籍中的阖闾大城,不在苏州老城,而是在与苏州城相距不远的木渎。
2006年江苏省考古队对无锡和常州交界的阖闾城小城遗址进行常规的挖掘勘查工作,然而,后来的发现使得这次勘查变得意义非凡。
卫星地形图和现场的勘查都清楚地表明:这里除了两座小城之外,还有一个大城残存的痕迹,而且地下挖掘出很多春秋器物,同时,《越绝书》里对于阖闾王城的地理位置周围景观的描述,竟然和这里的周边环境基本吻合。
2008年8月,国家文物局专家初步认定,这就历史记载中的阖闾王城。迷失之城终见天日。
历史记载,在阖闾王城初建的时候,吴人利用古老的风水理论,在面向楚国的西门大做文章,试图克制这个邻近的超级大国,楚在西北,故阖闾立阊门以通天气,复名之破楚门。在群雄逐鹿的诸侯国中,吴为什么把楚当作大敌呢?
公元前510年,因为吴人和楚人在边境地区争夺桑树,两国爆发大战,人数处于劣势的吴军,在伍子胥、孙武两位军事家的率领下,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五败楚军,直抵郢都。楚这个被中原诸侯畏之如虎的巨无霸,竟遭如此惨败,消息震惊了列国。为了宣泄对楚的仇恨,表明自己的占领者地位,阖闾率领群臣,霸占了楚王和楚国群臣的王宫府邸,掠走钱财,占有女眷。这一野蛮的报复行为,遭到中原诸侯的一致谴责,并记录于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