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吴文化】吴地兴亡事,才子佳人情

2009-08-06 16:01
来源:无锡市政府 作者:佚名
无锡是吴文化的重镇。在太湖之滨,这里孕育了充满独特江南韵味的文化,这就是吴文化。

三千年吴地兴亡事,道不尽风花雪月才子佳人。

也不乏金戈铁马、恩怨仇杀……

让时光倒退2524年,这一天在吴国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当日午时。吴国贵族公子光在家中宴请吴王僚,这位自泰伯奔吴时算起的第二十三世吴王,是公子光的堂弟。父亲诸樊尊崇祖父寿梦的遗愿,将王位兄弟横传,希望最后王位能够传递到贤能的四叔季札,然而余昧却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

作为诸樊的长子,公子光认为僚窃夺了属于自己的王位,并且昏庸无能。专诸的出现让他觉得夺回王位的时机到了。因为,专诸愿意为他赴死。

专诸,吴国人。时为生活在太湖畔的一个普通屠夫,重义豪侠,远近闻名,后经伍子胥推荐成为公子光的门客。《史记》载其相貌“熊背,深目,貌甚伟”。为了顺利完成刺杀吴王僚的使命,专诸还专门学习了制作美味的烤鱼之法。

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顺承天地万物之精气所铸五口宝剑之一,至今也无人知道它因何而得名。

现在,这口宝剑就静静地藏在专诸手端的烤鱼鱼腹之中,震惊历史的一幕就要开演了。

拔剑刺杀的过程其实只有短短的一秒。但这一秒无疑却改写了吴国的历史。因为,在吴王僚轰然倒地的瞬间,另一个怀揣山河之志、图鼎盛霸业的君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年的公子光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而“重然诺、轻生死、成大事”的刺客专诸,完成使命之后则静静地躺在无锡鸿山的半坡之上。不久之后,又一位吴地的侠义刺客要离也陪伴专诸葬于此山。

春秋时期吴地的腥风血雨,在390多年后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眼里,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也伴随着那柄鱼肠剑流传了2000多年,而专诸、要离也与聂政、荆轲一起,跻身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大著名刺客”之列。

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吴地,与温山软水长相厮守的吴人竟然在古代四大刺客中堂而皇之地占据两席。这在世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今天的吴地,以温文尔雅、崇文重教著称,温和的民风,柔润的秉性与这片温山软水相得益彰。几乎没有人把威猛刚勇、热血贲张这样的词汇和这片水土上的人联系在一起。

那么,吴地民风真的自古就是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的代名词吗?

事实上,春秋时期,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地,民风强悍、侠义轻生、尚武任侠,与中原诸国相比,似乎更多保留着野蛮时代粗犷剽悍的风气,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国。然而,正是这个蛮夷小国,自吴王寿梦时开始崛起一方,至阖闾与夫差时期更是问鼎中原,逐鹿天下。世人谈及吴国军队更是闻风丧胆,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叶文宪教授认为:春秋时期的吴人是一群尚武之人,称霸最主要的原因是凶悍、强悍,好勇轻死。视死如归的吴人,无论战场格杀、恩怨角斗,还是朝廷刑罚,轻死之风盛行,涌现出了一批像专诸、要离那样悲歌慷慨的伏节死难之士。吴人蛮勇好战,崛起东南、所向披靡,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但是,当我们仔细梳理那些历史的残片,就会发现,貌似凶悍蛮勇的吴人其实并非只逞匹夫之勇,而是充满运筹帷幄的计谋与智慧。

位于苏州市西南的穹窿山,山高林密,素有“吴中第一山”之称。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到此,寻访一位春秋时期吴国先人的足迹。据传此人曾隐居在穹窿山的茅蓬坞,呕心沥血著成兵法13篇,献于吴王阖闾。后人称这部军事著作为《孙子兵法》。

孙武的到来使吴国的军队战斗力陡增。作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的作者与执行者,孙武可谓治军严谨,用兵如神。

孙武的到来使得强悍的吴军如虎添翼,剽悍的民风融入了充满智慧的军事谋略和赏罚分明的严明纪律,吴人的强悍与先进的军事思想所激发出的战斗力是难以想象的。

而吴楚之间的一场大战就在这时爆发了。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这给了吴军伐楚以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地。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却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势如破竹,大败楚军。直至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以泄杀父之恨。孙武以3万吴军击败楚国20万大军获得完胜。这场春秋时期的以少胜多、长途奔袭的经典之战,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