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吴文化】吴地兴亡事,才子佳人情(2)

2009-08-06 16:01
来源:无锡市政府 作者:佚名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身为齐国人的孙武会选择吴国作为其施展抱负的地方,按照国力对比,吴国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充其量是个二流国家,远非齐国、晋国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身为齐国人的孙武会选择吴国作为其施展抱负的地方,按照国力对比,吴国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充其量是个二流国家,远非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可比。那么,这个地处东南的小国是靠什么吸引了一代兵圣呢?

苏州大学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卫平教授分析说:孙武投奔吴国的最大原因是当时吴地偏安东南一隅,社会环境相对安逸,适合隐居著书立说。同时,吴对楚摆出一副北上争霸的姿态,这可能也是吸引孙武奔吴、施展才华的一个原因。

无论何因,孙武的出现让本就强悍的吴国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从而能够以弱胜强,打败楚国,称霸一方。吴楚之间的战争,自寿梦时算起已经征战百年,除了宗族之间的恩怨之外,究竟是什么驱使着两个国家绵延不断的兵刃相见呢?

这里是安徽省铜陵市,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疆域的西北端。铜陵的得名是因为这里盛产铜矿。

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山包,坐落在铜陵市郊。山下有一个不大的山洞——“金牛洞”。身为铜陵博物馆副馆长的刘宝林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考察了,但每次来,他都会有新的发现。

金牛洞是春秋时期古人采铜之处。金牛洞的发现,印证了春秋时期就有人在此采铜炼铜的历史事实。很多迹象表明,吴人当时的采铜技术已相当成熟,在机械化并不发达的古代,他们又是怎样进行开采工作的呢?

古人先用火对洞壁进行焚烧,然后泼水裂石,因为铜与石涨缩系数不同,经烧灼、泼水后便很容易被分开。不难想象,当时在铜陵地区曾有无数的劳工在这样的地方火烧、锤击,不分昼夜地采铜,空气中永远弥漫着烟火与铜臭焦灼的味道。他们可能不会想到,他们用血汗一声声敲打出的是一个帝国的梦想。

“青铜”,是古人有意识地将铜与一定的锡或铅配比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铜陵地区在春秋时期被称作“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此处是当时吴楚两国的交界地带,在这里曾发生多次吴楚之间的争战,那么,作为青铜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铜矿,是否就是两国争夺的焦点呢?

叶文宪教授认为:吴国和楚国的战争,主要是为扩展势力、争夺江淮之间的地盘,而铜矿资源自然也是重要的争夺对象。

吴楚不断为争夺地盘和资源而争战,而与当时吴人的野蛮不羁相比,楚人也许称得上是谦谦君子。这一点,从吴人与楚人在获得铜资源后的大相径庭的用途上略见一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音律的迷醉,让楚人铸造青铜礼器与乐器的技艺走向巅峰;而尚武蛮勇的吴人却将青铜铸造出了天下无敌的神兵利器。

这是一柄正在无锡市博物馆展出的吴王光剑。它出土于安徽南陵县,剑长54厘米,无锈、历经2500年仍有光泽。剑柄呈椭圆柱形,上有两道箍棱,剑格宽厚,上有镶嵌绿松石花纹。近格处错金铭文为:“攻吾王光自作用剑,恒余以至克战多功”。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   ,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从出土的这柄吴王光剑来看,埋藏地下2500多年,至今仍青光熠熠,锋利无比,可见史书之说,绝非虚辞。

“吴钩越剑,天下名重。”千百年来,宝剑一直是统治者的挚爱,不仅显示身份地位,也是古代男子常见的装饰。从“吴人作钩”“干将莫邪”到“季子挂剑”,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今天成为认知宝剑价值的有力佐证。

浙江德清的莫干山,因春秋时吴地两位铸剑大师而得名,“干将”和“莫邪”既是人名也是剑名,雌雄双剑的传说让吴地的铸剑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相传二人曾在此地采天地之精华,筑炉炼剑于山中,铸得宝剑献于吴王。文献上曾记载,当时的楚国曾愿意用一个城池的宝贝换取吴国的一把宝剑,而吴王却毫不动心。

吴剑不仅锋利坚韧,且剑首部分有精美装饰,镶嵌玉石,并以同心圆护手,精致美观。当时吴地相对高超的兵器冶炼术,对吴国尚武争霸的扩张野心,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物质保证和技术支持。

然而,作为权力象征的吴王剑,却没有一把是在吴地的中心出土或发现的。建国以来,在安徽省南陵县、庐江县和山西省原平市等处出土或发现有吴王光剑;在河南省辉县、山东省临朐县和湖北省襄阳市等处出土或发现有吴王夫差剑。吴国向南征越,向西伐楚,向北又会盟诸侯于黄池、与晋争锋。光是吴楚争战,规模较大的就有五次。这些吴王剑出土或发现地的分布,就足以看出当年吴国君王的征战范围。然而,连年的征战使吴国国力空虚,最后被越国所灭,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用最后一柄夫差剑自刎城中。

吴国,越国,楚国的铸剑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强国篇》载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剖刑而莫邪也。然而不剥脱,不砥砺,则不可以断绳”,可见制作一把“莫邪”那样的宝剑需要制模、浇铸、热处理、锻打、磨削等诸多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当然,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铸剑师往往和神秘二字紧密相连的,他们的技艺也是密而不传的。在无数的文献古籍里难觅关于铸剑工艺流程的具体记载。

这把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通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刃长45.6厘米,剑宽4.6厘米,剑阁宽5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呈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柄以丝线缠缚,靠近剑格处有鸟篆铭文——“越王鸠潜,自乍用剑”。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