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吴国虽然迅速崛起,并在阖闾之子夫差执政期间成为春秋霸主,中原知识分子对它野蛮国家的印象却丝毫未有改观,作为贵族礼制和价值观捍卫者的孔子,在他的言论著作中,多次指责和嘲讽吴国的君主们。夫差喜欢精美的王冠,孔子无情地讥笑说:夫差搞不懂冠的礼制讲究,却口口声声要戴好冠,这太可笑了。
面对中原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攻击嘲讽,有武力撑腰,羽翼已丰的吴国走向反其道而行之的道路,开始以一种近乎逆反的心态对抗传统礼治。在周代,猪牛羊各一合称一牢,牢是尊贵的贡礼,周天子享受12牢的待遇,按照吴王的品级,它只能享受5牢,不过,夫差向鲁国索要百牢的贡礼,改写了延续几百年的规则,在列国的丛林里,强悍者,往往拥有改写规则的特权。
此时的吴国,战胜了多年的宿敌楚,震慑了整个华夏文明圈,继而成为诸侯国新的霸主,国力之强盛,领土之广大到达了顶峰。
青铜礼器被称为国之重器,在那个时代象征着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存留至今的吴国青铜器,大部分都是阖闾夫差两代所铸造,那些厚重壮美的青铜器皿,目睹了一个远古军事王国最为辉煌的岁月。
在今天的吴地,到处可见吴国巅峰时期的历史印记。
随着吴楚战事的全面告捷,吴挥戈南向,把矛头指向南方的邻国越,吴与越的主体民族都是越人,两国长期以来也并无瓜葛,为什么这两个山水相连的邻邦在古吴国后期会成为你死我活的冤家呢?
2008年,无锡歌舞剧院排演的大型舞剧《西施》,在全国引起了不俗的反响。舞蹈从西施这个女性的角度,诠释了吴越战争那段为人熟知的历史。夫差击败越国后,越王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同时,用美女、财宝腐化夫差。吴王宠爱西施,终至亡国。然而,这段千古传奇,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呢?
我们不妨作一个反推,如果夫差专宠西施导致误国的事情属实,以当时诸侯史家和知识分子对于吴王的成见,他们不可能不把这件足以诋毁吴王形象的事情载于史册,而同时代的主要史学典籍均不见此事。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江山美人的传奇,是后人虚构的又一版本的红颜误国呢?
后世的历史学家意味深长地指出,吴国的衰亡,其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他的连战连胜。多年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吴国的统治者们自以为找到富国强兵的捷径,而倾其所有,穷兵黩武,荒废经济发展,终于导致这个本来综合国力就比较薄弱的小国最后的覆亡。
这段悲剧,留给后世吴人最大的财富,恐怕并非那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小说,而是一个惨痛而深刻的教训,透过历史这面镜子,吴人明白了,什么才是富强兴旺、长治久安的基石。
馆娃宫,吴王夫差最为奢华的行宫,传说当初他就在这里金屋藏娇,和西施共度良宵。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座香火鼎盛的佛寺。
胥门,当年因为直谏夫差被杀的伍子胥,他要求死后把自己的头颅悬挂在这里,目睹他视为祖的勾吴最后的结局。
山河犹在,故国无存,曾经尚武刚猛的吴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切仿佛转瞬之间。
吴国败亡之后,其政治建制,宗庙社稷被彻底清毁,人民流散各地,他们成为后来吴姓人的祖先,今天这里的居民大多和春秋吴国的先民全无血缘关系,但他们依旧自称吴人。吴灭亡之后2000多年来,这块土地的建制经历多次变化, 但是吴地始终是这一地区的总称。一个国家不复存在了,但是它的名字却留了下来。
2000多年来,泰伯庙、泰伯陵一直被认为是天下吴姓人的宗祠,世界各地的吴姓人都来到这里立碑,表示认祖归宗的心愿。对于华人来说,对于祖先和根脉的铭刻与纪念已成为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明时节,这里的人们会制作一种有三种馅料的米粉糕团,他们把这种点心叫做“三酿团子”,三种馅心,一青二白。在吴方言里,“酿”与“让”同音。当地人说,制作这种点心,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泰伯三让王位、奔吴拓荒的故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都习惯于用各样的风俗和生活细节来回忆那些远去的人和事。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