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就从这里出发了。
这是南京长江边的一处普通的公园,从高处俯瞰,三个巨大的水池构建了公园的主要景观。由于环境宜人,每天都有很多当地百姓在此闲庭信步,他们也许并不知道,6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皇家的禁地。
郑和,原名马三宝。明朝永乐皇帝最为赏识的宦官,现代人眼中15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其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的超级船队从这里开始了划时代的伟大远航。他们带着天朝的礼物,沿途访问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至公元1433年,郑和舰队前后共出航七次。人们把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称为“郑和下西洋”。
这是明代《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图中,位于长江边的宝船厂与江中的太子洲遥遥相对。现在从高空望去,这里的地理位置也与航海图中所示并无二致。那么,郑和的宝船是不是就在眼前的这片水塘里修建的呢?2003年,南京博物院对这里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谜团渐渐浮出了水面。
在这次挖掘中一根长十余米,通体黝黑,方头扁尾,边缘圆润的海船舵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表面并没有涂过任何油漆的痕迹,木质纹理历历在目。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沉没水底600年的木材依然基本保持原样,足见其木质之坚硬。经过专家考证,这种木材产自东南亚,后经过长途运输抵达南京后再进行加工。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除了皇家没有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
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船舶体积的增大上。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明代一尺约合今日0.311米,依此推算,则下西洋最大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15世纪中国造船业遥遥领先世界的明证,也是吴地造船史上的里程碑。
太仓浏河的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据史料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从刘家岗出海之前,都会率领船队官兵把这里整修一新,进香求拜,以求出海平安。这块《通番事迹碑》记录的是明宣德五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在此朝拜的场景。但是,此后天妃宫再也没有迎来如此浩大的船队,那些辉煌一时的宝船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自明朝中后期直至清末,历代的帝王们因为各种原因都放弃了海上贸易与海上交通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吴地的海船制造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陆漕运蓬勃兴起,内河船在这一时期扮演了主角。
《姑苏繁华图》绘于清乾隆年间,长卷表现的是当年苏州城的兴盛与繁华。图中,南来北往的各类船只近400艘,在胥门万年桥和阊门吊桥、山塘桥的河面上,篙动橹摇,帆樯满河。往来如梭的货船中,满载着大米、棉花、柴草和瓷器。游船中的人们,或品尝美味的苏式船菜,或吟诗作对、抚琴而歌。这时的苏州已成为除了帝都北京以外的天下第二大城市,吴船此时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运输工具,功能上的细分使之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容。
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3600米,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与其说这里是一条街市,不如说它是一条江南水乡生活的景观大道。乘船游走其间,依稀还可以感受到《姑苏繁华图》中所描绘的“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市井繁华景象。而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也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这条有1100年历史的水道当年是何等的繁盛。
吴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的生活在近100年中逐渐被现代化的交通所取代,那些港道河汊中的各式木船已被更大更快的机械铁皮船所淘汰。这些停泊在岸上的舟楫,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它们就像一尊尊雕塑,只能默默地诉说着从前。
这里是建于六朝时期的姑苏寒山寺。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让这座古刹名扬天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寒山寺的钟声依旧,但寺外运河上的客船却少了几分诗意,多了几分嘈杂。人们在通过科技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失落了许多过往岁月中的别样精彩。吴地形形色色的木船早已不再扮演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20年、或50年后它会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呢?
这个看似普通的作坊位于苏州市横泾镇,门前的水道与太湖相连。工人们正在用传统的方法制作仿古木船。他们的经营对象主要是旅游景区,虽然现在的销路不错,但不难发现工人们已都年过花甲,有些力不从心。
造船的老师傅告诉我们,这种木船的制作技艺也许就要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中断了,他们的子女没有人再愿意学习传承这门技艺,对他们而言,这是十分辛苦却赚钱不多的活计。
吴船,在人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吴地造船业也渐渐褪去了往日繁盛的色彩。这个二三十人的造船厂在今天木船制作加工领域算得上颇具规模了。老工匠们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技艺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离我们远去,而我们需要挽回的也不仅仅只有这些。保护即将遗失的吴地船文化成了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