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船模在徐海林看来是要用心才能完成的,每个细节他都力求达到与真船一致。20年前,当他还是一个普通的造船工匠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他的手艺将来会用在这里。
在徐海林的记忆中这些形形色色的木船曾经在吴地的河道湖泊中扮演者各自的角色。每一条船仿佛都拥有着自己的生命,那些桅帆与橹篙间的故事,在他的手下又一次次的被提起,船模的制造已经成为保护吴地船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吴地的船,在苍茫的岁月中渐渐演变、淘汰、超越、发展。船文化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吴地的标志性符号,每一个来吴地的人都想通过与船的亲密接触,感知这里的风土民情。船文化在社会外力的作用下也渐渐发生着嬗变。
相对于上海,南京来说,甪直是个小地方,但在王华英眼中这里有她的一切。46岁的她,和其她船娘一样,习惯每天一早就把小船擦得干干净净,等待着今天的第一位船客。但在10年前同样的清晨,甪直古镇的河道上并不是这样的景色。
那时的船只是各家的代步工具,而且像这样小木船已渐渐被水泥船取代。当大家以为这种木质小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第一批游客的到来使它重新焕发了生机,也改变了小镇人们的生活。
王华英的家乡甪直古镇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镇里水网交错,至今仍保持着江南水乡的原始相貌。自开发旅游以来,这里便成为世人了解吴地水乡文化的重要窗口,乘一叶扁舟、听曲船歌,成为来此探访古镇的游客们最津津乐道的节目。
在吴地,像甪直这样的水乡古镇已大多开发为旅游景区。吴船则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它仿佛是一部穿越时间的机器,引领着世人穿梭于那些古巷水道之间,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又回到了南船北楫竞往来的岁月。
从区域性特点看,吴地处于长江下游区域,通江近海,信息发达,与外界交往便利,溯长江,可直上荆楚巴蜀;环太湖,可周行浙皖赣;沿运河,可贯通京杭;济沧海,可横跨大洲。吴地多水,所以多船。密布的水网、通江近海的地理环境,不仅催生了发达的造船业,也孕育了吴人开放通达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
密布的水网、发达的造船技术与开放通达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吴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态,培育了民众心态的开放性和文化的多元色彩。因而,诞生于这一区域的不同文化形态“吴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不约而同地烙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和吸纳性。也因此,这一区域在改革开放以后最早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镇。
这一排排码放的木头产自马来西亚,质地坚硬,防腐抗虫。它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为的是圆吴人心中的一个梦。设计师正在绘制的是郑和船队的两千料海船,其总长71.1米,宽14.05米,主帆高38米。这张设计图并不是用来制作三维动画或舰船模型的,它是为建造一条真正可以远洋航行的巨型海船作必要准备的。你可能难以想象,在郑和远洋航行600多年以后吴地的人们又要再一次复制他的远洋梦想,并且使用的是和他一样的木质帆船。
要复制一艘明朝初年的木质宝船,工序繁琐复杂到难以想象。技师们在无数次的研讨与实践中,进行着与历史的对话。如果时光倒退140年,负责制造中国第一艘机动船的吴人徐寿不会想到,现代人为了制作仿古海船也要付出与他一样的艰辛。而600年前那个下令郑和远洋出海的永乐皇帝也必将期待宝船的重现于世。这一次,吴人对船的热爱以及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会不会再次创造奇迹?而时隔600多年以后的第八次下西洋,会不会又在吴地起锚呢?
贯穿吴地的大运河,在客观上为吴地文化增添了通达开放的气度。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宋代以后对漕运的充分依赖,加速了吴地与中原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互动,吴地与外界的交流更为广泛,在粮食、土布、蚕丝的大宗交易中,在纺织、铸造、冶炼、印刷等技艺的交流和戏剧文化的传播中,吴地不断扩大着与外部的经济文化的交往和互动,这种完成于水上的互动使江南地区逐渐纳入到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