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吴文化】贯穿古今的魅力(3)

2009-08-06 16:45
来源:无锡市政府 作者:佚名
江南的地主与富商们纷纷携带世代积累的财富,避难上海。他们不仅转移了财富,也使江南的中心地位向上海偏移。旧时代的衰落,新时代的崛起,精明的

江南的地主与富商们纷纷携带世代积累的财富,避难上海。他们不仅转移了财富,也使江南的中心地位向上海偏移。旧时代的衰落,新时代的崛起,精明的无锡人看到的不止是乌篷船的飘摇和江南的动荡。他们也看到了农商时代的结束和工商业时代的开始。

梅园是无锡著名的园林,和无锡众多现代园林一样,这里不是供文人休闲归隐的场所,而是工商实业家事业成功的标志。兴建梅园的人,是近代无锡投身民族工商业的先行者。荣宗敬和荣德生自1901年起,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面粉厂、纺织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至今在梅园里,还留有当年兄弟两人开办面粉厂时从法国购入的石磨。它们记录了民族工商业者奋斗的历史,也记录了无锡城市的崛起。

从1895年第一家工厂业勤纱厂在无锡诞生,到1937年拥有315家工厂,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成为无锡近代工业的三大支柱。无锡的工业产值也从零升至全国第三位,区区小县成了江南的工商业重镇。经济的转型不仅改变了无锡的经济格局,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刺绣,一直是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手工技艺,直到今天,苏州民间仍可看到许多绣娘的身影,无论在弄堂里,还是在车间内,无论是个人爱好,还是经营行为,刺绣都可以成为绣娘一生的职业。

无锡的锡绣,与苏绣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同样的成就。自汉代起,无锡就流行绣花和服饰刺绣,到了明代中叶,无锡的“对纱绣”更成为朝廷钦定的贡品,直至近代,锡绣一直不乏广泛市场和能工巧匠。

采访赵红育: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无锡的刺绣很盛行,当时无锡成立了一个全国第一个民间刺绣组织,锡山绣工会,那么当时我们无锡四乡八邻的人都会绣花,而且绣得都很精美,在全国的得奖数是第一的,而且在巴拿马也得了金奖。

精微绣是锡绣中最有特点,也是最令人惊叹的技艺。精微绣有“寸人豆马”之绝,在小如米粒的人物脸孔上不仅要绣出五官,还要神情毕肖,这种精细的程度要用放大镜才能欣赏。然而这种精湛的技艺却已濒临失传,相比于苏州庞大的从业群体,无锡今天,却只有不到5个人还从事着锡绣工作。

曾经繁盛的民间工艺成了少人问津的文化遗产,锡绣不再是文化的符号,无锡绣娘肩负的担子显得有些沉重,因为她们也不知道,锡绣会在她们手上就此终止,还是会延续下去。

无锡最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是这种用当地所产的黑泥捏出的泥偶。惠山泥人,最早是民间用以供奉的塑像,而今天则成为主题多样、工艺复杂的艺术品。无锡泥人中最著名的便是这对被称为“阿福”、“阿禧”的胖娃娃。他们手里通常抱着金元宝、玉如意、辟邪或红鲤鱼,虽然随着时代演进,他们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但平安、如意、发财、富足,这些朴素平民思想却一直延续至今。

也许这些寓意显得过于现实,但这正是当代无锡人务实精神的体现,简约高效取代了细腻精致,坦诚直白代替了委婉内敛。告别留恋、放眼未来,轻装上阵,勇往直前,正是无锡人鲜明的精神特点。

曾经也是江南水乡的上海,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个迅速成长起来的移民城市,在短短的百余年中迅速成为江南地区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各种文化在这里生根、繁衍,共存和交锋,形成了影响整个吴地江南的新的文化形态。

上海社科院的熊月之教授认为,海派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其实细分一下,上海人85%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江浙,尤其是江南,也是吴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吴地人。实际上海派文化,上海人的底子,就是文化的底子,其实是吴地文化的底子。

作为一种海纳百川的新的文化,海派文化不仅继承了吴地文化传统中的灵动和机敏,精明和务实,更有善于包容的气魄和引领潮流的摩登时尚。上海,无可取代地成为吴地文化新的领军城市。

吴地文化曾经是城门城墙簇拥的强权,曾经是密布的水网承载的繁华安逸。今天,置身精彩纷呈的时代,吴地江南正书写着一页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篇章,它有着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丰富的阐释和面孔,同时,它也将面临和应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曾经支撑无锡经济的古运河,如今已经告别了旧时的繁忙。在它的旁边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南长街,以编制竹制品打发时间的老林,和众多枕河人家一样,一面经营着自己的日子,一面等待着搬离这里的可能。

技术员小李每天都要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工地上班,一座现代化的商厦将在这里拔地而起,为了彰显不同,设计者赋予了这里传统的建筑风格,使之具有更鲜明的吴地文化性格。

无锡的南禅寺也是一片忙碌,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寺庙,这里正进行着为期1个月的修复工程,以保障这座古老的建筑仍能继续屹立于此。

生机勃勃的上海,将面对2010年在此召开的世界博览会。每座吴地的城市都在发展的同时思索着同样的问题:作为吴地文化的继承者,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由自己创造的过去和未来呢。

担任过苏州市长、现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说:应该说整个吴地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但是不要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精华,都没有糟粕,你不要认为这个是精华就永远是精华,现在的社会的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够有不竭的动力。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理性,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全球视野,要有理性思维,然后在这个理性的思维的基础之上,世界眼光的前提之下,付诸于我们创新的行动。

文化的无穷魅力,恰恰来自不断的承继与嬗变。不同城市的不同风格与取向,共同构建起吴地文化的多彩与辉煌。在共同见证了历史的荣辱和沧桑之后,在未来,这些吴地的城市还将共同面对更多的抉择与考验。无论怎样,人们相信,吴地文化作为一种贯穿古今的人文精神,一定会像历史证明的那样,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嬗变延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