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杭州城】江南气息在西湖中荡漾(2)

2010-05-05 15:06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王旭烽
离开西湖前两个月,他终于把堤给筑起来了,还专门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详细地记载了堤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堤岸的方法,刻在石碑上,专
离开西湖前两个月,他终于把堤给筑起来了,还专门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详细地记载了堤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堤岸的方法,刻在石碑上,专门立在湖边。另外,他还派了专职人员去管理湖水,制定了保护西湖的奖惩条例。规定:穷人要是犯了破坏白堤的规定,便要在湖边种树,富人呢,让他们下湖捞水草!
【杭州城】江南气息在西湖中荡漾
 
白居易这篇重要的西湖水利文件,和他的诗章一样千古流芳,如今圣塘路口的水坝亭子上,还立着这篇《钱塘湖石记》。
 
我们现在说的那条白堤,其实古代称为白沙堤,白居易到杭州时它就在那里了,比真正的白堤年代更久远,它是西子湖古老的一翅羽翼,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的筑堤,便把此堤命名为白堤了。
 
甚至西湖这个如今已经世界闻名的名称,也是从白居易开始真正命名的。唐以前的西湖,称武林水,又传说湖中曾有金牛出没,是“明圣之瑞”,所以又称金牛湖、明圣湖。直至隋末,也没有见到关于西湖的记载。唐代因湖在钱塘县内,就叫它钱塘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两百首诗。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饯别,白居易落泪了,他是这样告别杭州的黎民的: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吴越王:阴柔的化解力量
 
江南人的性格,并非今人所以为的那样温文尔雅,先民较之于中原衣冠之君,实为化外之氓,后来仿佛是渐渐地阴柔了,其中是有很高智慧含量的,文化的积淀起着关键作用。在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杭州这座城市,因为文化之手的点石成金,少有地展示出了帝王逐鹿争疆的封建时代那罕见的和平精神。吴越国的纳土归宋,集中体现了江南文化中的化解力量,是值得我们后人大书一笔的。
 
中唐之后,杭州虽以“东南名郡”见称于世,但与一等的城市扬州和二等的城市越州、苏州相比,依然只是三流。从三流跃之一流,有功之人,当数吴越钱氏。杭州作为两度的帝王之都,第一次为国都就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公元907-978年),其开国国王钱,审时度势,保境安民,不穷兵黩武,避免了战乱,也保全了他钱氏王族这一脉的香火繁衍,他自己也就成为了一个明君。
 
当时的五代十国,天下正乱,邻近一些小国想联合吴越国一起对付当时此起彼伏的中央政府,钱笑笑对臣下说:他们自己都正在火上烤着呢,我哪里会去与他们做陪。他的臣民中,也有阿谀奉承之辈,其中有人建议他填了西湖,在上面盖王宫,钱氏家族将有千年王运。钱王说,百姓是靠西湖水灌田的,无水便无民,无民哪里还有国君。再说,哪有千年不换人主的?我有国百年也就够了。他依凤凰山建了他的王宫,西湖这才有幸保留了下来。钱王还专门组建了一支撩湖兵,用来专门打捞西湖里的水草杂物,以保护西湖。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本国策,人家用来兴兵打仗的精力,他就用来搞经济建设,其中水利建设是他最大的功绩,在钱塘江沿岸筑长达百里的海塘。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里面装大石,又以罗山大木做桩,竹笼横堆,垒于岸,防止海水泛滥,有效制止潮患,碱地遂变成良田。
 
钱王有遗诏给后人:时机一旦成熟,吴越国就与中原政权和平统一。这使杭州锦绣河山毫发无损。在今日柳浪闻莺钱王祠内,有后人总结钱氏功绩的对联: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志在顺天,求真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库筐篚,混同吴越一家。江南杭州实施了这样的政治主张,你能说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无关吗?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