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泥土的醇香,艺术的隽秀——泥塑

2009-06-27 13: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泥塑,又称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彩塑历史悠久,起源之早可追溯到人类开始制器时代。

嵊州泥塑,造型简洁,强调夸张变形,色彩艳而不俗,目前正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姿成为“浙江泥人”的代表,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的产品一并成为中国三大泥人品牌产品。

泥塑,又称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彩塑历史悠久,起源之早可追溯到人类开始制器时代。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头形口彩陶瓶”(刊于《中国雕塑》第一集,今藏甘肃博物馆),全器仿佛立着一位身着花袍的小姑娘,大概可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彩塑作品之一。至汉魏唐宋,彩塑艺术更是进到了繁盛璀璨、蓬勃升起的年代。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彩色塑像,是世界加彩雕塑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著名于世的宋代晋祠圣母殿中的44尊宋塑加彩宫廷仕女像,比例适度,是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彩塑珍品。

近代彩塑艺术的开拓者、闻名中外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其第一代至今天的第四代、第五代的创作实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彩塑技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彩塑艺术。形象饱满浑厚朴实、独树一帜的无锡“惠山泥人”,堪称家喻户晓,雅俗共赏。被人们誉称为“浙江泥人”的嵊州泥塑,是当今受到人们注目的一颗泥塑新星,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早期的祠堂庙宇中塑像,如观音佛像、四大金刚等彩塑,它们都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有些艺人还制作一些小玩艺品,如鸡、鸟、猴的动物类泥哨子,也深受百姓孩童的喜爱。但随着当代经济大潮的掀起,技艺高超的彩塑泥人大多北上去揽接祠堂庙宇的彩塑活以度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人在浙江曾经延续的手艺已慢慢失传。

不过在70年代末期,在嵊籍泥塑大师柳家奎、柳成荫的影响下,嵊州正式建立起了嵊州泥塑厂。嵊州泥塑取百家之长,继承优秀传统之精华,发扬创新精神。其中,造型敦厚、整体感与概括力强、色彩强烈明快又具有浓厚民间情趣、彩重于塑的泥塑被称为第一大类。而修长优美、婀娜多姿、纤细苗条、隽秀雅赏的泥塑,被称为第二大类,它们恰似优美的速写,脱离了团团泥土的浑厚敦然造型(避免了和精细秀美不相称),颜色的点缀“惜墨如金”,塑与绘都尽量做“减法”,无分你多我少(从中却可窥见泥塑之光彩)。嵊州泥塑的第三大类是力求精巧玲珑的精致作品,在“精”、 “小”中更见泥人在制作与描绘上的独特艺术功底,其功底之深,在众多的泥塑行业中真可谓独树一帜,令人称赞不绝。嵊州泥塑第四大类是以粗犷、简约、大写意风格表现的夸张变形的作品,其强烈的艺术概括性,给人以很大视觉冲击力。

当你步入嵊州“浙江泥人宓研究所陈列馆”,陈列柜里琳琅满目的泥塑精品使人目不暇接。凭着艺人们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的品质与功夫,泥人或是被夸张变形而造型别致,或是被高度概括而展示强烈风格。浑厚的民间特色,风趣盎然的田园诗情,能不使人为之倾倒?在这些泥塑作品中可以看到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描绘出复杂、精致的脸相、花案及人物情趣,它们有似流畅之写意笔墨,有似“惜墨如金”的颜色点缀--普通的泥土,通过设计师和工人们的紧密配合与协作,完成了他们的艺术创造。也可以说,在完整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双方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段有机地统一在特定的作品中,相得益彰。

嵊州泥塑的第一大类在造型上吸取、借鉴了姐妹艺术中讲究丰满、浑厚、简练、夸张、完整的艺术特色。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重点在布局上进行考虑,通过变形处理以增强装饰效果,用艺人们的行话来说是“填白补空、密不透风”,“紧缩间距、有密有疏”,“部位不移、提高压低”。泥人长于“密不透风”,所以不过于精雕细琢,倒也风格简练、淳朴。这样的造型,棱角枝叉少,工艺操作容易,有利于批量生产和翻模,成本也相应降低。当然在造型时,尤要注意“紧缩间距”、“有高有低”,有变化,有夸张,大中见小。

嵊州泥塑《梁山好汉》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上四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传奇英雄人物: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九纹龙史进。这组泥塑在创作时学习、借鉴了无锡“惠山泥人”优秀作品《大阿福》的风格和长处,同时在造型设计上又高人一筹,另开蹊径,找到了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独特“语言”和“形式”,从而避免了雷同化、概念化的俗套。具体地说,四个人物造型从戏剧人物”文长武短”的艺术处理上受到启发--舞台上“大花脸”亮相时,都是甩开两袖、左右提袍的架势,恰似一座“金字塔”,造型稳如泰山,显得气势磅礴--由此而把人物形状减缩成为了呈“金字塔”状的”一团泥巴”的构成。这种雕塑上的“团心”结构,大胆地让人体“左右开弓”地朝横向发展,突破了一般泥人的“长条形”构造,以富有弹性的弧线概括人体,既简练又有整体感,凸显雄厚粗犷之风,由于外弧和内弧(延伸至腿部的衣袖与腹部之间的弧形交接线)的统一、相切,尽管作品突出地夸张了人物变形的头部和腹部,“虚”掉了腿和脚,却不觉身短和不完整,反觉“虚”得很好。由于人物变形合理又各具特点,并统一在程式的规范之中,所以装饰性、展示性效果很强。作品色彩强烈而又沉着,稳中见俏,艳而不俗,设色勾线,粗细结合,相映成趣,同时也真实地体现了《梁山好汉》那种“梁山好汉”的典型性格:豁达、豪爽、嫉恶如仇又稳如泰山,这种“内在的光芒”使这些艺术形象在观众面前熠熠发光。

泥塑《双鱼》也是受中国传统图案成双成对格式的启示而制作的。作品以对称法构图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民族娃娃--她领着两条鱼儿,梳的两条辫子分在两边,在造型上借助于浮雕的方法进行处理,使人和鱼成为圆雕和浮雕的有机结合。这样上下、左右浑然一体,生气盎然,整体效果极好,也更富有民间装饰趣味和浓郁的乡土特色。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