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备受赞誉,有句话说得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抻、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其中,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关于面塑的传说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旧城内即岚城北街有一传统的古庙会即“贡会”,其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摆贡,用面塑这种形式体现出民间大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礼祭活动。
相传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位善良贤惠的年轻媳妇叫慧莲。她过门不久,丈夫去世,婆婆也因此双目失明。她用一颗善良的心侍奉婆婆,持家种地,四处求医买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婆媳二人四处乞讨。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婆媳俩宿住一座破庙,饥寒交迫,二人昏倒在地。朦胧中,慧莲看见一位白衣的老太太手拿佛尘翩然而至,用拂尘在婆婆双目上轻轻一拂,盲婆婆的双目便立刻放出光芒。慧莲很感动,跪地拜谢。而后白发婆婆将她扶起,还教她秘方为穷苦人治病。后来,她行医乡里,为百姓治病,成了一位神医。老百姓称她为神医仙姑。慧莲一直活到90岁而坐化。乡亲们为纪念她,在她坐化的地方修了座庙,并把她坐化成仙之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作为一年一度的纪念日。
每年这一天,当地百姓用技艺精湛、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诸如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寿星、寿桃,象征喜庆吉祥的如意壁合、鱼跳龙门、马上封侯,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悟空降妖、八戒偷瓜、天仙配、鹊桥会等,来祭祀这位百姓心目中的菩萨。
面塑品除制作原料的处理工艺上考究外,在捏、剪、割、揉、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纹花、色调配制也极其讲究。
人们为了心诚在晚上4点钟以前就要摆出贡品(面塑)了,有谁摆到越前越吉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