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弥足珍视的乡土文化遗产,我们万不可在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宝贵。
几十年来,确曾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做出了艰辛的努力,采集乡曲民谣并加以研究整理,使大量的民歌得以记录下来,他们对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当年的采风大多受条件所限,缺乏录音设备而只能耳听手记,虽然采集到了大量的歌词和曲谱,然而没有采集到的,却正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民歌神韵的那种原始的,原汁原味的歌声。据说,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总数已超过三十万首,但有声资料能有几许?因此,再次走向乡野,寻找优秀的民间歌手,采集并保存原始的声音资料,这应该是当前刻不容缓、亟需抓紧去做的一项工作。
民歌作为乡土之音,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当前社会发展这样快,产生民歌的环境必定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城乡交流的频繁、人口流动的加剧,生活状况的改变,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异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也必将随之而变:年青人不愿意再听那些野曲,觉得那些东西太土;年长的不好意思再唱,一来时过境迁没了那个兴致,二来一张口恐怕就会招来家里反对、后生笑话,于是渐渐地将好东西压了箱子底。好些当年著名的歌手已近暮年,时光不再,让人怅叹不已。但好在一些五六十岁的歌手尚有发掘的可能,这些歌手正值壮年,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民歌积累,歌唱技术纯熟,都是些亟可宝贵的人才。动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将他(她)们的歌声记录下来,这对我们来说尚还来得及。
资料多了怎么办?可以在有条件时创办一座民歌博物馆。以中国之大,民歌种类之多,建个博物馆绝不是多余的,一个文化大国,民间文化资源这么丰富多彩,难道就不应该想个办法把她们留存、保护起来吗?绝对有这个必要。
保存什么?保存一切可以保存起来的东西:围绕民歌这个主题,举凡民歌源流、民歌种类、民歌经典、电影中的民歌、音乐家与民歌、歌手介绍等内容均可加以展示。再配以表现歌手风采、自然风貌和生活场景等相关内容的图片,附以适当的音像资料,将民歌立体地展示给观众。还可以在博物馆内同时开设读者服务部,将民歌书籍和音像资料等集中地推介给大众,推介给爱好者们,这样一个所在将会成为民歌的圣地。
要想喜欢民歌、热爱民歌,首先应当了解她,进而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今天的许多人已经没有了“走西口”那样的生活经历,缺乏对原始民歌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识。陌生导致隔膜,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这些浸透了本民族精神的乡土文化,远离了这些土地上的歌。
比如西北的花儿,这是个非常独特的歌种,她不像其它一些民歌,可以借着歌集、演唱会、影视这些媒介传遍全国,花儿只是孤独地流行在甘青宁部分地区,很难走出这个范围,其它地区的人们十分缺乏对她的了解,即使舞台上偶有展现,也不会激起人们对她的兴趣。一位青海歌手的花儿唱得极好,苍音、尖音运用自如,韵味很美,但我在北京的民族剧场听过一次,人们的反应很冷落。自然,谁也不可能在听花儿之前先要去专门地熟悉她,因此也就很难真正地感受到她的美。同一场音乐会,一位女歌手演唱一首《阿里玛》,听得出来很有一番功夫,照样不叫好(而随后的劲舞却爆了棚),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集发掘、整理、研究、展示和推介于一体的民歌博物馆应该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借鉴和传承
原始民歌的推介:许多民间歌手很有水平,但是被埋没了,这令人惋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一些综合素质好的、艺术水准高的民间歌手吸收到当地的艺术团中来,随团演唱或协同发掘排演新的曲目。一些旅游地区也可以邀请民歌手加盟。
民间许多优秀的民歌,不为外人所知,实在是太可惜了。纯正的民歌是要由当地的歌手用当地方言来演唱的,应该说只有那些有真实生活经历的人、深谙当地时代背景的人才可能唱出那种原始民歌的韵味。而缺少生活经历,未受过一方水土熏陶的人,是很难唱出地道的民歌的,纯正民歌的可贵和难得也就在这里。真正原始的民歌,除了采风时能有幸听到,一般来说是很难有这个缘分的。应当兼顾到市场需求情况有选择地为一些优秀歌手录制一些CD或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