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中国民歌——土地上的歌(3)

2009-05-12 08:4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正因为真正地道的民歌需要由当地的歌手用当地方言来演唱,这就为民歌在本地区外的推介造成了障碍。加之原始民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更没有“包装”

正因为真正地道的民歌需要由当地的歌手用当地方言来演唱,这就为民歌在本地区外的推介造成了障碍。加之原始民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更没有“包装”,因此很难得到现代人们的认可。说起民歌的配乐,其实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尤其是很多民歌节奏性不强,唱起来很自由,而乐队则需要整齐协调的演奏,这是个问题,解决好了,也许会有助于民歌的推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音乐人必须要真正地懂得民歌,不能想当然地去配乐,搞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民歌加入音乐不能乱来。曾听到过一些为民歌编配的音乐,很糟糕,制作者完全不顾民歌的音乐特性或者说完全不懂民歌,胡乱地拼凑一些与原歌不相干的乐句。另外,也许是先录声音后配MIDI的缘故,架子鼓完全不管歌唱者的节奏,自顾自在那里扑通扑通地乱敲,与其说是扶助民歌,不如说是糟践民歌。与之相反,听过一些配乐很好的山歌,音乐和人声相得益彰,看来并不是现代音乐天生和民歌无缘,只是需要有水平的音乐人罢了。

原始民歌还有个方言问题,CD或磁带要有完备的歌词,演出则务须配以准确的字幕,一场字幕混乱的演出无疑会影响观众对歌曲的欣赏。2002年河曲艺术团在北京的演出水平不低,但上半场的字幕配合极差,影响了许多观众的欣赏,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创作改编歌曲:当年王洛宾在取道西北前往法国学习音乐的途中经过六盘山,大车店老板娘一朵梅的一曲花儿一下子就震撼了他的心灵,从此他改变初衷,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遍历西北各地,采拮各族民歌,创作改编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大量的经典之作,为民歌的传承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作曲家雷振邦当年为《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芦笙恋歌》等多部电影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为了创作这些歌曲,每参加一部电影的拍摄他都要跟随剧组到群众中体验生活,搜集民歌。许多年过去了,一些电影的情节已经不再清晰,但是那些优美动听的歌曲却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里。当代作曲家赵季平,有着深厚的民歌素养,他为《黄土地》、《红高粱》、《黄河在这儿转弯》等电影创作的歌曲极有震撼力。深入民间、深入乡土,汲取民歌乡曲的精华,然后创作出令人百唱不厌、足以传之久远的歌曲,不少成功的作曲家都曾走过这条路。只要我们今天做好了挖掘、整理、保护原始民歌这一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那么今后无论何时,我们的民歌资源和民歌素材都将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交响乐和歌剧:民间音乐素材为大型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人们熟知的交响乐章《春节序曲》,主旋律采用了民间传统曲调“大秧歌”,展现了热烈欢快、普天同庆的节日景象; 笛子协奏曲《走西口》,音乐素材取自内蒙古西部二人台(源自民歌的一种地方小戏),描写了清朝光绪年间一对农村新婚夫妻的苦难遭遇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具有浓郁的西北风味。此外,还有多部汲取了民间音乐素材的优秀交响乐作品,如《瑶族舞曲》、《漓江音画》、《临夏之春》等。

由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歌剧也有不少,如《马五哥与尕豆妹》、《曼苏尔》,均取材于西北花儿;现在又有一台歌剧《刘三姐》正在按部就班的筹备中;还有过一出维吾尔歌剧,音乐素材取自木夏吾莱克、且比亚特和拉克三个木卡姆中的一部分。我国有这么丰富的民歌资源,这无疑为音乐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一展身手的舞台。壮歌、藏歌、阿诗玛、十二木卡姆、蒙古牧歌、山曲、花儿,等等这些民间艺术的精华,乡土文化的瑰宝,都每时每刻在盼望着音乐家们将她们带往全国,引向世界。石油埋藏于地下,开采出来,加以提炼,可以用来开动大工业时代的机器;民歌深藏于民间,发掘出来,加以利用,可以丰富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时代虽然变迁了,但历史不能割断,民族文化的血脉不能割断,无论怎样崇拜种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完全舍弃自己的东西,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新民歌:“新民歌”其实是快餐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叫着“民歌”,实则是与民歌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徒有“民歌”的名目,其实羼杂兑水太多。“新民歌”是各路歌星以种种新式唱法演绎民歌的试验场,与其说是“唱”民歌,不如说是“玩儿”民歌。吃惯了油腻,偶尔弄点野菜吊吊胃口,如此而已。追星的人个个都长着一颗躁动的心,本来追求的就是闹哄哄的场面,至于唱什么,怎么唱,对他们来说其实倒是无关紧要的事。 如果真的是要以这种方式来延续民歌的生命,那是民歌的悲哀。

优秀的歌手演绎的是他所唱的歌,演唱前他会认真地体会歌曲的内涵和表现的意境,他关心的是如何把歌曲完美的奉献给听众;一些歌星演绎的是他们自己,他们主要考虑演唱时如何卖弄身姿,歌曲往往不过是他们用以展示自己风采的道具。民歌到了这些人的手里其命运可想而知。

“新民歌”类似于历史的“戏说”,可以称之为“民歌戏唱”。也许这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民歌早晚会恢复她们本来面目的。

尾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潮流交汇撞击的时代,中国人不能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不能丢掉自己的民族特征。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民族文化的艺术工作者们应当为保护和延续这些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做出贡献。

愿真正的民歌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绝响。

(责任编辑:寒江雪柳)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