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走西口》:天下黄河第一曲(2)

2009-12-01 09:44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施雪钧
2 千年苦难史,百年移民潮。 19世纪初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移民潮,是一部苦难百姓的心酸史。成千上万失去土地或迫于生计的农民,开始走西口闯关东下

2

千年苦难史,百年移民潮。

19世纪初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移民潮,是一部苦难百姓的心酸史。成千上万失去土地或迫于生计的农民,开始“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填四川”……于是,泪水、汗水、血水,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创业悲歌和人生悲歌。

“走西口”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三县,雁北的朔县、平鲁、左云、右玉、山阴五县;陕北的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六县。从明末清初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代代“面对黄土背朝天”苦难苍生,告别了黄天厚土,舍下妻儿老小,一步一回头,踏上了“走西口”这条生死未卜的人生路。这一步,便踏出了几百年来黄土地上世代“受苦人”命运多舛的凝重历史。

“神木府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因为揽工能吃饱,秋后还可挣三五斗粮回来养家糊口,于是,一代又一代的陕北青壮年劳力,悲壮地汇成一支支“走口外”大军,背井离乡。于是,也产生出《走西口》这等的悲壮离歌。

陕北风情

这使得神府一带有了“送穷”的民俗。正月初五,人们五更即起,将头天晚上扫下的垃圾,放上一点糕馍之类的供品,插上一柱香,一起送出大门外,并念叨:“穷媳妇穷,早离我家门。”向南走上三百六十步后倒掉垃圾,在地上拣上一根柴棍,表示接上了财帛,然后往家跑。可“送穷”又有什么用呢?年年送穷年年穷……而与府谷一河之隔的山西河曲,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风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要在黄河里漂放千万盏用麻纸扎成的河灯,据说,每一盏河灯都代表着一个灵魂,放灯的人虔诚地盼望着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够把那些客死异乡的孤魂带回故乡……

这使我想起了陕北二人台演唱家刘美兰演唱的《走西口》。记得那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这首歌深深撞击了我的灵魂。以至走出音乐厅后,那凄清委婉旋律总在耳边萦回;生离死别似的哭腔,撕人心肺,让人流泪。我感觉音乐使心灵受到了一次强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震撼力左右着情绪。以至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回到录音中,探寻那存在于歌中的“悲切中有恐惧、痛苦中有无奈、离情中有深情、无助中有希望”的情感艺术。

我渴望破解《走西口》歌中真情实感的原动力。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璀的《五首同词异曲的走西口浅析》论述,给了我有益的启发。她说:“在学习采录民间歌曲的过程中,特别令人惊叹的一个现象是不仅不同的歌词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曲调,而且同一首词,由于民歌作者各自的处境、经历、对事物的感受以及艺术造诣上的差别,也同样可以产生出各显丰采的曲调来。”杨璀先生又说,“除了作者的创作辛劳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本身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

原来,艺术的美丽是痛苦提炼的。

3

说起“天下黄河第一曲”的原产地,专家学者众说纷纭。

然而,二人台《走西口》,诞生于黄河边的二人台故乡、中国民歌之县的山西河曲县。位于晋西北的河曲县,隔黄河分别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相望,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由于境内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