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线画是近几年刚刚出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这种工艺品是民间艺人用生活中常见的铜丝在有机玻璃上镶嵌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线条,然后经过喷绘完成细致的色彩工艺,而制成的工艺画

铜线画是近几年刚刚出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这种工艺品是民间艺人用生活中常见的铜丝在有机玻璃上镶嵌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线条,然后经过喷绘完成细致的色彩工艺,而制成的工艺画作品。用这种技法制作的工艺画透着浓郁的民间传统色彩,略显华丽而不失古朴。作者王建华多年的生活体验和民间艺人独有的创作灵感是铜线画诞生的前提条件,而民间艺人观察生活的独特角度让一次偶然的发现变成了这种工艺品诞生的必然条件。
王建华:当时我家有个录音机坏了,过去买的,对它很有感情,坏了也不舍得扔,我自己把它拆开以后,看到原来是稳压器坏了,我就拿着稳压器到商店里去买,结果买不到,符合它的样式的不匹配。所以我想干脆自己修吧!就把它拆开,把铜线绕到桌子上后一看,铜线在桌子上自然地盘绕,我感觉很美。这时我想,如果用这个铜丝做成一幅画,那效果想必会更好,就这样开始想起来用铜线作画。
从此王建华便和铜丝结下了不解之缘。要想用铜丝代替中国画中工艺画法的线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给铜丝找到一个牢固的附着体,经过多次试验,他选择了有机玻璃这种容易粘合、透明度较好而且便于喷绘的材质。然而,从化学角度上讲,金属和有机玻璃是很难融合的两种材质,而要将铜丝按照人的意愿随意地做成图案,固定在有机玻璃上,现有的几种方法是达不到要求的。于是从事工艺美术出身的王建华又不得不和化学打起了交道。他想了许多种方法,一次次地试验,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王建华才算找到了突破口,他先在有机玻璃上刻线,再刻上槽,然后再用胶把铜丝粘上,粘上不结实再给它加热,最后终于让铜丝牢牢实实地附着在了有机玻璃上。
王建华制作成功的第一幅作品是“铜线山水画”。虽然已存放多年,但一根根的铜线依然牢牢附着在有机玻璃上,没有丝毫脱落的迹象,只是锈迹斑斑的图象在我们的镜头前已经有些陈旧不堪,甚至羞于见人了。对于制作这一工艺的民间艺人而言这只是个开始。这幅铜线山水画悄然生锈的过程也正是这种工艺手段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现在的铜线工艺画不但解决了铜线生锈的问题,而且制作工艺也日渐细致与规范。
要制作出一幅好的铜线画作品,关键在于底稿的绘制,这一张张类似于速写的铜线画绘图手稿是王建华在不经意间存下来的,由于铜线画制作的特殊性,复制现有的绘画作品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底稿的绘制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幅成功的铜线画作品从底稿的绘制到成品制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绘制底稿则是铜线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王建华:我就随便地画,根据我的创作思路定位定点,画了很多小稿,然后把小稿一展开,一幅一幅地挑,看哪一幅有希望,哪一幅能体现出我的设计思想,然后把这一幅挑出来,再去定点、放大、完善它,一步一步的再来,大概一幅画的底稿要经过这反复十几遍。制铜画要先经过刻槽,刻槽事先要把设计好的稿放在有机玻璃的下面,有机玻璃蒙在上面,用铁笔刻。铜线是做铜画用的原材料,它是用红铜做的,红铜柔软性比较好,不过要先用药水处理一下,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防锈。铜线的粘贴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要求艺人有良好的耐性和加热时对温度的把握,加热前要将铜线粘在纤细的沟槽中,所以涂胶的任务就交给了这根针管。在铜线画诞生和发展的几年时间里,每一幅作品的成型都是这样完成的。这一根根纤细的铜线和那些粘贴铜线时所用的工具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民间艺人无穷的智慧和独有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