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画的内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清代中叶大量出现了戏曲和小说题材。这类灯画属于连环画的早期形式,常引人看完第一盏,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终了而止。”
第一次看见灯画,它们是被一片片镶在玻璃镜框里的,大概10多厘米宽,30多厘米高,挂在宣武区文化馆《元宵灯画展》一间不大的展厅里。画片都以绢纱作底,上面是彩绘的人物图案,因为隔着年代,原本素白的绢纱已经发黄残旧,周边也丝丝缕缕的。
到今天,灯画可能不是一个熟悉的称谓。关于“灯画”的定义,已故民间美术学家王树村在他的《民间美术》中有上元节的章节,提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走马灯、夹纱灯、画舫灯等等,“其中有一种绢纱灯画,是画在灯屏上的绢画,故又称作‘灯画’。灯画一般4盏为一堂,每盏4面,共16幅,也有24盏或更多为一堂的”。除了手绘之外,也有木版刻印的灯画,现在,河北武强、山西南部、山东等都还有清代木版戏曲灯画保存。
《元宵灯画展》展品的收集者是从事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张琴,她说一开始,她也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她在别人家里看到,黑糊糊地卷在一起,看起来很脏。“我的工作是针对实物和田野调查,中心点是戏曲,最初是那些戏曲图案吸引了我。”她告诉我,“去年下半年,有天我为一个戏曲刺绣寻找几片搭配的辅助画面,把这些东西打开慢慢整理,看到有些上面有清楚的年月落款,我去查资料,才基本确定是灯画。”
过去灯彩的制作成本不菲,通常由豪门富户出资、民间艺人完成后,每年元宵挂在府门、商市或寺庙,挂在寺庙的花灯常会落款“某年正月十五”、“某信士敬奉”字样。展品中有一屏《大战长坂坡》,右上角用墨笔注明“大清光绪甲子年”,还有一屏“三国戏”的左下角写着“弟子宁白蛋男银旺孙春荣敬叩”,看来,这位宁白蛋是一家之主了。
王树村把灯画定义为我国连环画的早期形式,他说:“灯画的内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清代中叶,因为戏曲和小说盛行,灯画中大量出现了如《贩马记》、《一捧雪》、《水浒》、《聊斋》、《红楼梦》一类的戏曲小说题材。这类灯画常是画故事的全部情节,引人看完第一盏,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终了而止。”
这里的150片灯画绘制年代以晚清、民国为主,收集地区是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其中三国戏占了一半左右,还有部分封神戏、西游戏等。张琴说:“我大概总共看过400多片灯画,从清代、民国一直到解放初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国戏从来就没断过。基本上是连续几十片,甚至有一组50多片,肯定是花灯一溜儿挂过去。”
有一组总共10多幅的清代三国戏,都是16厘米×38厘米的尺寸,顶端用朱笔题上5个字的抬头,如“雪天请孔明”、“千里送皇嫂”、“八里桥挑袍”、“赵云长坂坡”、“古城斩蔡阳”、“老张三动鼓”等等。基本上每张出现一两个人物,画法用色也大同小异。“赵云长坂坡”画幅中央是手持银枪、骑马激战的主人公,一脸紧张万分的表情,他的身后还有一个高举旌旗的战士,红色的旗帜飘荡在画幅的上端。正在奔跑的战马用墨笔勾勒,赵云的战袍用红紫绿蓝等上色,银枪、马辔等是鲜艳的靛蓝色。虽然尺寸有限,却传递出激烈厮杀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