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典琴论之二:血琴鉴(2)
2010-11-03 10:01
什么是顿悟的琴人呢?可拟为古代的成连,伯牙,司马相如,刘向,左思,阮籍,袁孝尼,阮咸,陶潜,王维,白居易,元稹,韦庄,朱文济,夷中,照旷
什么是顿悟的琴人呢?——可拟为古代的成连,伯牙,司马相如,刘向,左思,阮籍,袁孝尼,阮咸,陶潜,王维,白居易,元稹,韦庄,朱文济,夷中,照旷,郭楚望,范仲淹,欧阳修,邵雍,宋徽宗,张岱之流------。这些人生来就是要参透万物升华玄机的,琴如他们荡涤世界污染的拂尘。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伟大的琴人,首先是历史人物或文化人物。
其次,才是音乐家和琴人。
当然,也曾存在着第三种完全技巧化的琴人,如师曹,师中,赵定,龙德,赵飞燕,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毛敏仲,苗秀实等等------,他们一般不是成为宫廷的“琴待诏”,就是穷其一生于教学。事实上,这恰恰也是近代流派纷呈时,大多数琴家的真正渊源。所以无论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蜀派,江派还是诸城派,进入近代之后,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类似前两种琴人的琴人(谭嗣同是例外)。就连严天池,徐青山,张孔山,冷仙和杨时百等人,最终也没有真正成为烈士或隐士,而是成了一种单纯的古琴“教师”或“导师”式的人物。而古琴之所以曾经昌盛,正是由于它的主人进入了政治,社会与文化历史;古琴是一种综合学问,大凡伟大的琴人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或文艺有很深认识与极高造诣的人。它之所以消亡,却是因为它退化成了一种专科。
近代琴人都重视琴,但忽略了人。
琴道之衰微,不是因为没有高手。指法精湛的琴师和后起之秀还是很多的。琴道的没落与今日的彷徨,是由于这个国家的琴人中再也没有一个人敢于为传统道义断头洒血,也再也没有一个为天人境界隐遁苦修的真正天才!
技巧代替了精神,专业态度代替了音乐灵魂,琴道能不亡乎?!
而且,随着西学东渐以来,古中华帝国的整个文明体系都式微了。琴声暗哑,国学枯萎。古代那些伟大的琴人乐手,那些在琴道的抒情中耗尽精血的先锋,英雄或高僧,如果看到后嗣们如此迂腐平庸,真不知要有多伤感。笔者也认为:凡为艺术者,源于激情,学于道德,言之有物,动之以心。此理千古不易,中外皆同。近代社会革命与毛泽东时代“破四旧”,对于古中华文明的破坏虽然是毁灭性的,但古琴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了。创造历史的总是血气四溢的年轻人,是后代。后代——就包括我们这一代:当代。
笔者有感于琴道之时势,综合目前世界与社会对琴道的影响,在下篇中罗列了一些浅薄的思想,心得和愿望,但求当今天下琴人一览,以反照琴心。且因古中华帝国历代最伟大的那些琴人大多是反抗暴力,呕心沥血,以身殉道之辈,是以名为:“血琴鉴”。
下篇
一 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