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杨典琴论之二:血琴鉴(7)

2010-11-03 10:01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杨典
从此传说来看,驺忌实际上是一位政治家。 但是他将鼓琴技法中的减法用到了极致。 所有的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都是相通的:减法比加法好。这就象雕塑,
 
从此传说来看,驺忌实际上是一位政治家。
 
但是他将鼓琴技法中的减法用到了极致。
 
所有的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都是相通的:减法比加法好。这就象雕塑,你必须去掉一块巨石上一切多余的部分,才能让里面的人像暴露出来。去掉得尽量多,暴露得就尽量充分。我们在国画中也常常看到很大的空白,有些画几乎只用了一点点笔墨,画一朵花,一块石头,一匹马等等,却表现出惊人的效果。在琴道中使用减法,是历代不少优秀琴人的做法。据说嵇康(或孙登)有一张琴只有一根弦,而陶潜的琴根本没有弦。关于删节琴曲,正如清代琴人徐常遇在《响山堂指法记略》中说的:“古琴曲传至今日,大都经人删削者不少。孰为原谱,孰为删本,不可得而考矣。亦有删好者,亦有删坏者,亦有略略删其剩字嫩句及重复者,经删而更觉精彩者亦有之”。
 
怎样正确地删节琴曲中多余的部分,每个琴人有每个琴人的看法。
 
对于你来说好听的部分,可能对于他来说是臃肿罗嗦的。
 
譬如琴歌的问题,自明代以来就一直有争议。严天池身为琴川派宗师,就在他主编的《松弦馆琴谱》序言里,主张完全删掉今人演唱琴歌的可能性。当代琴人吴文光先生也在不少琴曲里有过大量删节式的演奏,尤其是“广陵散”中的拨刺(刺韩一段)和乱音之后。姑且不论他们删得好不好,一个成熟的琴人必须学会运用减法来表现音乐: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删节也取决于琴人对“曲眼”的认识。曲眼是重点,找到曲眼,就能象蜻蜓点水一般掠过多余的乐段,直达琴心。
 
烈士断头,隐者绝俗,用的都是减法。
 
老子所谓的“大音希声”,也是强调的“少”的哲学。
 
少并不是无。现代西方艺术中也有一个“最低限度主义”,或称“极少主义”,是受到禅宗影响而出现的现代艺术流派。这好比揉弦——吟猱,大幅度的摇动手指得到的效果未必就好,相反,只要力量到位,稍微动一动,音色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所谓“大巧若拙”是也。
 
喋血
 
学琴者都体会过指头皮破,干枯,结痂,成茧的过程。更有甚者:甲断血流。尤其在跪指练习时,喊疼的大有人在。不知为什么,每当弹到跪指的地方,就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烈士被斩首时的下跪。
 
其实,从指头皮破到走弦自如的过程,很象历史成熟的过程。
 
没有摩擦,混乱和战争,没有各种洒血的革命,喋血的刺客和嗜血的暴君,也就没有历史的循环。“琴者,禁也。”这是古训。但历代“以文乱法,以武犯禁”的英雄烈士层出不穷。音乐是抒情的,没有激情的人不配谈音乐。音乐家的心灵比一般普通人应该有更深切的行动欲,更愤世嫉俗的脾性,更超然生死的勇气。因为音乐就是表现这些的。所谓的“心静如止水”,不仅仅指一个人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时候,还指你面对灾难,恐怖和鲜血的时候。嵇康之所以伟大,旷露之所以不屈,蔡琰之所以背井,刘琨之所以殉国,华夏之所以被害时如平日一样弹琴,谭嗣同之所以吟着诗而笑傲刑场,广而言之:华彦钧之所以浪迹街头,马思聪之所以流亡海外------都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一个艺术家和一个英雄之间的等号!若非如此,何以写出“酒狂”、“胡笳”、“广陵散”、“霹雳引”?没有一颗极端敏感的头脑,谁又能写出“搔首问天”和“孤馆遇神”这样惊心动魄的曲调?又何以能说古琴是我古中华历史之精粹?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