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这个字在古人心中蕴涵着极伟大的神秘意义。之所以这样说,当然首先是从古代音乐与诗赋的角度来看的。除了与“整(有序)”相对的古汉语意义之外,乱——是上古乐曲中表达末尾高潮时的段落名称。
(一)
“乱”这个字在古人心中蕴涵着极伟大的神秘意义。
之所以这样说,当然首先是从古代音乐与诗赋的角度来看的。除了与“整(有序)”相对的古汉语意义之外,乱——是上古乐曲中表达末尾高潮时的段落名称。《楚辞-九章》中常有“乱曰:……”。《史记》、《论语》中也都提到过“关雎之乱……”。可见,它是相对于(倡)唱、少歌等形式的一种独立的乐式。戏曲中将与典雅的昆腔相对的秦腔、二黄、弋阳腔、罗罗腔等等“野嗓子”统称为“乱弹”。无独有偶,在著名的《慢商调•广陵散》古琴传谱中,继“正声”之后那十段,也被称为“乱声”,似乎寓意着自由发挥的极点。尽管并不好听。
古人为什么在歌赋最关键的地方使用这个字,这其中有多重含义吗?
从古代哲学和文字学上来说,应该是有的。
可以肯定地说,“乱”绝对不仅是一个术语,一个名词,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比喻。
(二)
混乱无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人们早已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到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无序。物质无序才会产生摩擦,产生火,产生运动。近代科学界诞生了著名的“混沌学”,直接的成果即薛定谔的量子论;其实古希腊赫西俄德早就说过:“万物来源于混沌”。(《神谱》)苏格拉底也曾肯定地宣称:“风平浪静对世界有害,狂风暴雨才会使事物永存”。(柏拉图《泰阿泰德篇》)至于我们的老庄列御寇等宗师,也早就阐述过混沌的原理。尤其庄子,他在《应帝王》一篇中将“混沌”人格化,并认为会因人类的雕凿而死。大气流变、海洋气候、漩涡、生物链、血液、噪音、战争、股票指数、人类行为、思维、梦、内分泌等等,无一不是混沌的产物。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具有混沌气质的艺术。
相信听过拉威尔或巴托克作品的人,一定会为那种绚丽纷乱,极度多元化的配器所折服。但是,在印象主义之前的西方古典音乐中,除合唱以外,深刻表现出混沌美的作品并不多。音乐更多地被运用到宗教所带来的秩序中。巴赫、亨德尔或威瓦尔弟等人就是明证。他们就象绘画中的埃舍尔一样,是人类使用数学精神制造完美的最高权威,同时也是对三维透视的讽刺——因为那永远是非自然的,人文的。事实上,中世纪的宗教也是反自然的。作为歌剧作曲家和哲学家瓦格纳出现之后,为西方音乐的解放提供了氧气,他在《革命》中彻底地写到:“我要将现存事物的秩序摧毁”。他的理由是,一切仇恨,不平等和权力的划分,都是因为有“秩序”。把这种理论放到音乐上,象征主义就出现了,虽然那时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对位法,但是统一的和谐开始被打破,千篇一律的和声开始被喧嚣的配器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