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杨典琴论之三:“乱”声(3)

2010-11-03 10:04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杨典
从一种几乎是准唯物主义的角度,西方艺术家们认识到了自由。 这种认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进步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取得的成果,反过来又影响了渐
 
从一种几乎是准唯物主义的角度,西方艺术家们认识到了自由。
 
这种认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进步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取得的成果,反过来又影响了渐进落后的东方人。当今在欧洲先锋艺术界最活跃,也最成功的中国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用火药爆炸造成的具体效果和一些反构思的雕塑装置几度凌驾于威尼斯双年展,也曾在去年被邀请设计上海APEC会议的礼花现场。他就很调侃地宣称过:“艺术是可以乱搞的”。
 
所谓的乱,不是不负责,而是不刻意。
 
古代军事的最高境界是“草木皆兵”。不存在一种只能用士兵打的真实战争。创作也是这样。不仅音乐和美术,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那些成就也是这样。有时《尤利西斯》乱得让人读不下去;有时博尔赫斯诗句的密集意象能闷死你的想象力;卡夫卡的梦日记,或者象普鲁斯特、埃柯那样百科全书式的情节,都来自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不是专业。还是那个概念:这就象先秦诸侯割据,诸子争鸣,派别林立,但最终统一他们的只能是由杂家吕不韦教育出来的君王一样,最好的艺术家只能是个“幻想狂”。杂家是无拘束的,自由的,最有创造力和魄力的。艺术家和政治家都必须是杂家,而不是专家。精通历史,哲学,书法,军事,诗歌和权力的毛泽东在文革时致江青的信中曾写到:“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他就是个“杂家”,而且有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境界。
 
(四)
 
说了这些,再回到古琴上来。
 
古琴最需要的,就是杂家精神。古代最好的琴人无一不是杂家。
 
古琴减字谱为此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无节奏。
 
忽略“无节奏”是一种浪费。古琴是可以“乱”弹的。
 
难道古琴就不能表现机器、原子弹或宗教与工业的冲突吗?我认为改变《幽兰》或《天籁》的节奏,其旋律上的意义绝对可以超越《4分33秒》或者《鼠疫》这些西方先锋音乐。这还是在不为古琴配器,不写新曲的基础上说。
 
但是几乎没有一个琴人或作曲家做这件事。
 
《广陵散》中“乱声”的一段现存琴谱究竟为谁所写,这不重要。戴明扬《广陵散考》中作了很多分析,也有人认为袁孝尼只写了末尾的八段“后序”,十段“乱声”还是由原作者或嵇康自己写的,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可以推断,《广陵散》是一首集体创作,而且是不同时代由不同琴人增删后的乐曲。“乱声”实际上是一些琴人的即兴演奏。每个琴人都曾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弹(或不弹)“乱声”。譬如《十一弦馆琴谱》中的两种新旧《广陵散》谱,与《神奇秘谱》、《琴学丛书》上的同名琴谱就完全不一样。近代古琴自有录音以来,几位老琴人的乱声的确都弹得不太好听。显得罗嗦。问题也许在于:他们仍然没有超越打谱。把“乱声”弹好,我认为是绝对不能看琴谱的。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