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一)(2)

2009-11-26 16:56
来源:华夏文明 作者:蒋维明 吴燕子
康子林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赞叹曹俊臣的钻研、改进精神。康子林原先也采用过先辈传授的纸壳变脸的技法,还很认真地用黄泥巴捏成头像,制作过适

康子林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赞叹曹俊臣的钻研、改进精神。康子林原先也采用过先辈传授的纸壳变脸的技法,还很认真地用黄泥巴捏成头像,制作过适合自己头型的纸脸壳--在他死后若干年,还有艺人子弟在后台木箱里亲眼见过“康爷爷的纸脸壳”--他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艺不惊人死不休。他在曹俊臣的启发下,先是放弃纸脸壳,也不用洒粉火,只是扯草纸变脸。继后又反复琢磨,将草纸蒙脸法加以改进。变草纸为韧性较好的夹皮纸,变一层为三层,连揭三次,变换容貌。在实践过程中,揭纸常有差错,不能得心应手,后来有次突然从“拉洋片”中得到启发,于是设计扯线,将线头一扯,便揭开一层脸谱,他获得了成功:借一丝拉线之助力,收瞬息万变之功效。

川剧变脸

扯线变脸,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近年来在晚会上、在节日广场、在娱乐圈里大行其道,蔚然成风,在广场艺术演出中,甚至出现了多人同时变脸;省外一些剧种,甚至连木偶也大演变脸节目。其中,个别宣传品,误将川剧等同于变脸,这便出现片面性的误区了。因为,川剧表演艺术甚为丰富,摇曳多姿,仅以特技为例,除变脸之外还有“藏刀”、“变髯口(胡须)”、“钻炎圈”、“打粉火”、“踢慧眼”、“梭椅子”、“大刀走路”、“软索套壶”、“滚灯”、“打叉”……等等。

尤为重要的,川剧这些技巧、特技不是生搬硬套,孤立地堆砌在戏剧里面。它是和戏剧环境、戏剧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心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巧是为艺术服务的,是作为刻划人物的手段而灵活运用的。康子林将技巧与艺术融为一体,精确地刻划人物。这在他的扛鼎之作《八阵图》里,表现得最为充分。

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里的三国故事发生在川东,最为川剧观众喜闻乐见。陆逊困阵,险象环生,为人物提供了施展表演才能的空间。康子林博采众家之长,倾毕生心血,加工这一出艺术精品;唱腔优美,讲口铿锵,特别是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全面展示演员的翎子功、把子功、腰腿功、水发功,真是珠联璧合,璀灿夺目的功夫戏。

《八阵图》里也有变脸,但不是扯线变脸,而是“吹灰变脸”。这一特技也仅是珠宝串链中的一颗宝石。

康子林演陆逊陷入八阵图,双眼注视地下,察看地形,虽然眼神不看紫金冠上的翎子,而通过颈骨的用劲,双翎飘逸,美不胜收。据刘宗林描述:翎子如凤点头,太极图左右摆尾,用剑片刈草,腰弯触地。偏尖子、正尖子、撕卡子、矫健灵活。在表演怒发冲冠这一情节时,只见他将花枪往身后一抛,一个倒踢腿把枪踢了回来,伸手接住。头向后一甩,抛去金冠,头发直立头项,一个亮相,一声“擒不着刘备不回东吴”的拖腔,字正腔圆,余音绕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