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县有一个皮影演出培训基地。每天,有大量的皮影剧目在这里排演。正在排演的这个曲目是老腔皮影戏《白鹿原》。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粗犷的表演,却以它那原始而豪放的情绪,使人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原来,人也可以有这样的活法,生命也能够有这样的酣畅淋漓。
正像《白鹿原》这样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中国皮影戏成为土生土长的艺术。乡村人家的祈神祭祀、社日庙会,以及一家一户的结婚添丁、酬神还愿等民俗活动都离不开皮影戏助兴。
在华县,以前在一个村的皮影表演往往有两家对演。皮影戏演出前要先演“社火”,请王灵官、赵灵官登场,意在驱邪开路,为民降福赐财。然后就是两家的以皮影进行的调侃。最后是狮子吐八宝,同时民谣配唱道:此地风光好,青狮吐八宝。吐在吉祥地,富贵直到老。
如同开场前的序曲,“社火”结束后,皮影戏才正式开演。
在皮影演出中,唱腔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它和皮影演出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不同演出风格和流派。
陕西渭南地区的华县与华阴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县、市,在古时被并称为“二华”。“二华”城区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
然而,就在这样毗邻而居的两个地方,却诞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皮影戏唱腔派别。一种是碗碗腔皮影戏,另一种是老腔皮影戏。
一个婉转细腻,风情万种,以男女言情、宫廷故事为主要戏本;另一个却粗犷豪放,性情彪悍,以兵马恢宏、三国列传为重要内容。
为什么在方圆只有几十公里的范围内,竟会产生出差异如此巨大的皮影戏曲形式呢?
华县古时被称作华州。这里地形平坦开阔,自殷商时期就是富庶之地。而在汉代,这里临近长安,生活形态丰富而多彩。因此,宫廷娱乐之风影响较广。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华丽细腻的碗碗腔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而古时的华阴,处于秦岭山脉的边缘,县境以陡峭崎岖的华山为分割,又处于黄河、渭河和洛河的交汇处,真可谓是雄关巍峨、险山恶水。正像华阴老腔里唱的“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
然而,对于当时的国都长安来讲,这里却是全国漕运的终点,也是有名的古渡口、大码头。全国运往长安的粮食就在这里上岸,分运至长安。
这个村庄叫双泉村。在这里仍然保留着当年京师粮仓和兵营的遗迹。
由于大量船工、兵士的聚集以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人们急需娱乐的工具和平台,以释放压力。于是人们就将船工号子与皮影结合起来,用船帮的击打作为节奏,以威武气概的英雄故事为内容,逐渐形成了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老腔皮影。当地人把它形容为“老腔戏、满台吼,三国、列国戏,唱得最拿手”。
随着艺术特点各不相同的唱腔流派的形成,不同流派的观众群体也逐渐地泾渭分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