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中国皮影戏:婉转细腻的皮影人生(2)

2010-02-22 09:3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这个皮影培训基地位于距华县县城约5公里的一个废弃军营里,如今它的名字雨田社也是远近闻名了,常有外地人来参观和观看皮影表演。 雨田社是一个民
  这个皮影培训基地位于距华县县城约5公里的一个废弃军营里,如今它的名字“雨田社”也是远近闻名了,常有外地人来参观和观看皮影表演。
 
  雨田社是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它汇聚了一批热爱艺术的民间艺人,有皮影戏活化石之称的潘京乐、皮影戏传承人魏京全、著名前声演唱艺人吕崇德以及著名的国家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都在这里找到了相对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汇集和保护老艺人的同时,雨田公司还建起了华县皮影戏、华州老腔、动漫皮影戏、女子皮影戏等6个演出团体。
 
  雨田社的老腔表演在当地很有名气,还被邀请到北京演出过。外出表演不是每天都有,但排练却天天不断,由老艺人们对年轻的演员们进行传授和指导。唱腔也不再局限于华县传统的碗碗腔,而是从老腔,到玄板腔、阿宫腔等陕西皮影的主要唱腔无所不包。
 
  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皮影戏也一直秉承着“传男不传女”的古训。
 
  唐山皮影剧团艺术家丁振耀介绍:过去皮影舞台上不许有女人,因为影是信佛教,女人去了怕会沾染了、污染了。那个时候俗话叫做,别让女的上台,对皮影不利。
 
  如今在雨田社,这个千年古训也被打破了。
 
  2008年4月,华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子皮影表演团成立,团员共6人,她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0岁,有开服装店的,有卖摩托车的,还有的就是农民,家庭妇女。她们自愿组成了“靓妹”皮影表演团并加盟到雨田皮影社。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她们演出了折子戏《金碗钗·借水》,大受欢迎。而在这6人中以“前声”吕芳玲最为执著。
 
  今年42岁的吕芳玲出生于华县杏林镇梓里村,从小就喜欢皮影戏。2007年,已经身为人妻人母的吕芳玲依旧放不下她心中的艺术梦,她拜邻村72岁的民间老艺人孙天恩为师,学习皮影。
 
  极好的天赋加上自身的努力,吕芳玲仅仅用了十几天时间,就学会了3折戏,从此,她对皮影就是拿得起,放不下了。而雨田社的成立似乎也让吕芳玲看到了一个理想的舞台。
 
  刚刚入门的吕芳玲一心想要学习皮影的“前声”,然后组织一个女子皮影班社。于是,她跑去拜64岁的著名皮影艺人吕崇德为师,可没想到却被吕崇德拒绝了。
 
  除了皮影传承的千年古训以外,其实吕崇德不想收吕芳玲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皮影戏中,无论什么样的流派,都有一点相同,那就是皮影戏的操耍技巧、乐器演奏和唱功高低,是决定皮影戏班水平的关键。而这些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优秀的艺人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华县的皮影号称“五人忙”,每个人都要当作几个人来使,同时担负几项职责。就拿“前声”来说,不仅要生旦净丑一人演唱,同时扮演剧中所有的角色,而且还要一边唱一边敲大鼓、弹月琴,三者合一,起到一个乐队指挥的作用。这样的演出,不光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儿。所以要让女人学皮影,吕崇德真有些放心不下。
 
     然而,吕芳玲是铁了心要学,两个已经上大学的女儿和丈夫也不断支持鼓励她,吕崇德也最终被她的决心打动,收了这个女弟子。
 
  在吕芳玲和吕崇德以及雨田社的坚持下,古老的皮影唱腔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唱响,回荡。如今,华县的六个班社每年大约要演出200多场,足迹遍布西安、渭南地区以及北京、深圳等外地城市。
 
  和吕崇德一样,78岁的老艺人徐二男也是在有些无奈的情绪下收下了他的第一个女弟子。
 
  家住浙江海宁的徐二男一家三代从事皮影戏表演,他8岁开始跟着父亲外出学习打下手,12岁参与表演,18岁独立担纲演戏。徐家班当年有一大箱的皮影人物——1500多个身子和180多个头像,擅长的剧目有300多出。
 
  海宁皮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据说与宋朝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有着密切的关联,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人们常常把海宁皮影和陕西皮影作为南北流派的代表。无论是皮影的制作、影戏的演出、唱腔的设计都是口口相传,师傅教徒弟学,既不创新,也不走样,南宋风格的历史遗音保存下来,被称誉为江南戏曲的“活化石。”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戏曲史讲究四大声腔,其中有一个声腔就叫海盐腔,目前已经都说是失传了,但是据考证,在目前浙江民间皮影戏班里头,他们的一批影戏演唱里还保留着部分海盐腔的成分,所以这个我们认为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活化石。
 
  皮影戏传入海宁后,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了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的古风音乐,同时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盐官镇为演出中心的海宁地方剧种——海宁皮影。清代海宁人查岐昌在其所著《古盐官曲》中这样描述道:“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
 
  然而,到了今天,能听懂古老的海盐腔的人越来越少。而肯下功夫学皮影的人就更少了。
 
  今年,徐二男表演皮影戏已经60个年头,他的几个子女没有一个从事这个行当,而主动跑来求学的徒弟偏偏又是一个女孩。徐二男有些失落,可即便是这个徒弟,徐二男也有一丝担心,担心这惟一的徒弟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学习的耐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