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中国皮影戏:婉转细腻的皮影人生(4)

2010-02-22 09:3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幼年时的丁振耀对那些四乡游走演出的皮影戏十分着迷,也时常自己琢磨学唱,乡亲们也经常让还是小孩的他给大家唱上一段。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
  幼年时的丁振耀对那些四乡游走演出的皮影戏十分着迷,也时常自己琢磨学唱,乡亲们也经常让还是小孩的他给大家唱上一段。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
 
  唐山皮影在造型上有很显著的特征,通天直鼻梁的造型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包括唐山,东北三省、还有内蒙等地基本都是这个造型,除此之外,从唱腔上来进,它是以乐亭方言为主体进行演唱的,所以这个声调委婉动听,歌唱性很强,而且是人物的生、旦、净、丑分工非常明确。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无唱不成影”之说。
 
  到了小学毕业,丁振耀已经对皮影唱腔规律有了基本认识,并在以后的长期演出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唐山皮影剧团艺术家丁振耀介绍:唱小生的唱什么的都一样。唱词十个数,这是长声的,唱别的也一样,唱十字赋。唱七字赋,七字赋由七个字儿组成,四三的,记谱的都是四分之四的记谱,往下就是有五字赋,五字赋是由五个字组成的,唱词五个字,一片长短都是由五个字组成的,还有三个字唱词,从这个三一直唱到七个字上。还有七字言,这些东西都是古人们给规定的按这个格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山皮影分男女两种声腔,有“生、小、大、髯、丑”等行当,对应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的唱腔又有细致的分别。唐山皮影的曲调、版式颇为独特,与其念白、唱腔中浓郁的地方方言合拍,悠长的韵味,令冀东地区的老观众们十分着迷。
 
  在当时著名的黑头花脸老艺人曹福全、刘作信的影响下,丁振耀爱上了“大”行,主攻皮影黑头花脸,而且越唱越精。到了后来,他在后台一亮嗓,戏迷们就能认出他来。
 
  掐嗓演唱是唐山皮影的一绝,声音独特,韵味十足。相传这种唱法是150多年前一位叫郭老天的演员发明的。据说由于他临时嗓子不好,无法演唱,情急之下他就试着用手掐着嗓子唱了起来,这种方式让他感到不但省力持久,而且也有一种格外的韵味。后来,效仿者越来越多,并且有了不掐着嗓子唱就不是正宗唐山皮影的说法。
 
     唐山皮影艺术家丁振耀介绍:不知道有多少前辈的老先生们,掐着嗓子唱、放开脖子唱,一直找,慢慢的找,找和这个小细线条的,才有了一个声音‘相公’。你看这个老包又出来了,你要演怎么个声音,如果你说‘相公’这不就完了吗。‘包龙图’非这个声音给它,它就统一了。这用我们的话,内行话说这叫入皮子。
 
    丁振耀对皮影唱腔悟了一生,为的就是追求戏中人物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统一,形象和性格上的统一。在他说来,这叫“入皮子”。
 
    所谓入皮子,我有两个方面入皮子,一个是从声音的形象和皮影人的这个形象统一,这是入皮子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很重要的方面,你就是把这个人物在这个故事情节里头,它的位置,它表现的性格,它表现的方法,它所表现的实质的东西跟它这个人物的形象你必须把这个人物的,不是刻划我这个演员,你是刻划的这个人,你必须跟这个人物发展这个剧情的脉络相吻合。越是技艺高的演员他刻划得越深透,越深刻,而且他的唱腔组织起来很美。
 
  也就是在这声声曼曼、豪迈粗犷、跌宕婉转、乡韵纷呈的古老唱腔中,一个个镌刻在皮革上的影人形象被赋予了生命和性格,融入了深厚的历史。皮影艺人们也在这高昂低回的演唱中贯注了他们的智慧,追求,以及命运。
 
  皮影艺术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千百年来,它不但满足了我们世世代代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在当时那种过去的条件下,它应该是对普通的民众来讲,它是一个视觉的、听觉的、精神的一次盛宴,我相信看皮影的,在过去几十年前一个人看皮影,他可能终身不忘,他可能一直到老,那个皮影鲜活的形象和唱腔还活在他心里。
 
  或许,对于皮影艺人来讲,皮影就是人生。而对于皮影戏观众来说,皮影戏却是他们心中田园的放歌。
 
2008年,皮影老艺人徐二男和丁振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责任编辑:国乐飘香)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