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黄梅戏成就的明星人物——王少舫

2010-02-22 15:4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秩名
在黄梅戏的发展成名史上,有一个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就是在《天仙配》中扮演董永的王少舫。
  一提起戏剧,人们就会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985年在英国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上,一出来自中国安徽黄梅戏剧团上演的剧目《无事生非》获得了特别大奖。而英国女王在此之前就曾收藏过中国的电影《天仙配》。
 
  现今,以戏曲电影《天仙配》为代表的黄梅戏早已是与京剧、越剧、川剧、评戏相齐名的全国性五大戏种了。在黄梅戏的发展成名史上,有一个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就是在《天仙配》中扮演董永的王少舫。
 
    1955年一部取材于古老民间传说的戏曲艺术电影在全国上映,它讲述了人间质朴善良的农民董永与天宫美丽可爱的七仙女之间发生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天仙配》,一时间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王少舫和严凤英也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艺术上的造就使王少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国家总理周恩来在评价王少舫和严凤英时也曾说“你们一个是生姜,一个是辣椒,对黄梅戏都有很大贡献”。如此的赞扬对一个戏曲艺人来说的确是很大的荣耀,然而王少舫他们这批黄梅戏演员得到这般的肯定已经不是头一回了。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各个方面的发展还处在新的起点。然而上海这个长期以来统领着中国时尚潮流的大都市,依然是文艺领域活动的中心。心高气傲久居繁华闹市的上海人,突然间被一种带有浓郁生活气息,情趣盎然的外来戏曲打动了。
 
  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在1952年的上海舞台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王少舫也以他独具风格的唱腔,情感真挚的表演,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两年后在华东区戏曲汇演上王少舫更是获得了演员一等奖,这是连他自己也想象不到的。
 
早在清代乾隆末年,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出现了一种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戏,当时基本上还是以农村劳动者自唱自乐的形式演出,大多表现农民们的生活片断。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表演上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到辛亥革命前后,其中的一部分艺人已经东移到了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正是在那样的年代里,王少舫在一个已经是三代以京剧为生的家庭里出生了。生活环境的熏陶,使这个幼小的孩童自然而然地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