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黄梅戏成就的明星人物——王少舫(2)

2010-02-22 15:4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秩名
王少舫9岁那年,家里人把他送去上海当学徒。然而,繁华喧闹的大上海并非他所向往的那样美好。 得知儿子的境况,王少舫的母亲十分艰难地凑到了180块
 
王少舫9岁那年,家里人把他送去上海当学徒。然而,繁华喧闹的大上海并非他所向往的那样美好。
 
得知儿子的境况,王少舫的母亲十分艰难地凑到了180块大洋,把他接回到自己生边。然而,在上海渡过的三年时光却已经让年少的王少舫付出了代价。
 
虽然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但天资聪慧的王少舫似乎从小就由他天生的灵性。
 
不久,在母亲与继父的调教下,王少舫就已经可以登台演出了,那一年他十三岁。
 
当时,能够拿到包银对一个戏曲艺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这样就有了可以跑演出赚钱的资本了。也正是在这一年,一次偶然的巧遇使王少舫第一次接触到了黄梅戏。
 
那个时候的王少舫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正是这种好听的黄梅调在将来会成就他的一生,而他也会改变这种民间小唱未来的命运。
 
王少舫唱黄梅调成名的日子,是在安庆城有名的民众剧场。成功的演出使他们赢得了当地大批的观众。但此时还有另一家唱黄梅调的胜利剧场,为了抢回生意,他们立即派人从南京请来了一位当时的名角儿与王少舫隔街大唱对台戏,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了王少舫艺术生命中黄金搭档的另一位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
 
两家剧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胜利虽然有了严凤英撑台,但由于曲目的单一总体上仍然比拼不过拥有王少舫和丁永泉等一般老艺人的民众舞台,始终处于下风。而在唱京剧时期的另一次艺人争斗中,却险些毁掉了王少舫的唱戏生涯。
 
1952年安徽省文化局举办了一个暑期艺人训练班,这样王少舫和严凤英这批原本各撑门面的黄梅调演员终于进入到了一个集体的队伍。
 
在这次训练班的汇报演出上,由王少舫参加整理并表演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蓝桥会》、《路遇》等剧目,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训练班结束后,华东去派来的代表就把黄梅戏和王少舫。 严凤英他们带去了满天飞扬着越剧和沪剧的大上海。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式成立,一年后王少舫。 严凤英带着他们由传统折子戏《路遇》、《分别》改变而成的《天仙配》出现在了第一届华东地区文艺会演的舞台之上。
 
在那一年的华东区汇演上,《天仙配》作为唯一参演的黄梅戏曲目,一举获得了剧本奖。优秀演员奖。 导演奖。 音乐奖四个重要奖项。戏剧舞台的轰动影响到了那时方兴未艾的电影界,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55年决定投拍一部同名戏曲电影。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王少舫,第一次面对摄影机的时候却发现同样的一出戏表演起来却大不相同。
 
在接下来拍摄的电影《牛郎织女》和《女驸马》中,王少舫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担纲他本可胜任的男主角儿,而是成功塑造了像牛大哥和刘大人这样的配角儿形象,增加了剧中人物的整体演出效果。同时,也把演出空间让给了年轻人。
 
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正在南京城唱戏谋生的王少舫一家也逃难到了安徽省的安庆市,首府南京的陷落更让他们觉得无处可以避藏。当日本军队占领安庆时一家人选择了留下。由于许多黄梅艺人和京剧艺人都已逃离,剩下来的人为了生存只好互相补充脚色搭帮上台。虽然是非常状态下的“京黄合演”,但这种境遇却让王少舫再一次品味到了黄梅调的魅力。
 
对黄梅调的喜爱,使王少舫开始学唱徽戏。但习惯了京戏中以弦乐过门的他,在面对黄梅调中只用锣鼓伴奏的状况,却无从开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